(19分)
材料一:三国鼎立示意图
材料二: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枕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拓,吐吠相望,连宇高花,叶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任城王传》)
请回答:
(1)毛泽东谈到三国时期的历史时说:“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那么曹操的作为奠定了材料一中哪个政权的基础?(1分)另外②③两个政权分别是什么?(2分)出现三国鼎立这种局面的一场关键性战役是哪一次?(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4分)
(3)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2分)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4分)
(4)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即使是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有哪些?(2分)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
材料二: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下令出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视教育,在中央办太学,在地方兴办国学。
————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2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史实?(2分)这一史实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3)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但其目的相同,他们的目的是什么?(2分)
(4)儒家学派的哪些思想观点对我们当代中学生仍然具有指导意义?请举例说明。(4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材料二: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人穿鲜卑的衣服,说鲜卑话,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但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己。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材料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彼此交往。他们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相互渗透,取长补短。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在北方边境主要与哪个少数民族战争不断?(4分)
(2)上述情境中,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
(3)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主要源于历史上的什么重大改革?(2分)
(4)据“白鹭官”后人的变化,说明这次改革重要作用。(2分)
(5)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主要方式。(3分)
最能体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和雕塑综合特点且与佛教盛行相关的是( )
A.王義之的字 B.顾恺之的画
C.石窟艺术 D.青铜器
我国古代的很多成语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下列成语与古代事件对应正确的是( )
A.退避三舍——城濮之战 B.纸上谈兵——桂陵之战
C.卧薪尝胆——长平之战 D.围魏救赵——吴越争霸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
B.道教于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
C.《史记》是中国第一部史书
D.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