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帝日:“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帝日:“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摘自《北史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十九年下诏“不得以北俗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九年庚年,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十二月,引见群臣……班赐冠服(按官位不同赐给汉官服装)。

——摘自《魏书》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帝”指谁?(1分)他属于哪一个政权?(1分)

(2)材料中的“北语”指哪个民族的语言(1分)?

(3)从材料中概括出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3分)

(4)本次改革在民族关系方面产生了什么作用?(2分)

 

(1)帝:孝文帝。政权:北魏 (2)民族:鲜卑族 (3)措施: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迁都洛阳 (4)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孝文帝的相关知识,通过关键词“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意思是说汉语,我们可判断出这是北魏孝文帝说的话,孝文帝是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的皇帝,因此本题的答案是:孝文帝、北魏。 (2)本题考查的是鲜卑族的相关知识,北魏政权建立以后,定都平城,那里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众多人口的需要,同时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所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了改革,其中一项内容就是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材料中的北语指的是鲜卑族的语言,因此本题的答案是:鲜卑族。 (3)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通过关键词“断北语”,采取的措施是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通过关键词“革衣服之制”,采取的措施是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通过关键词“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采取的措施是迁都洛阳,因此材料所反映的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是: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迁都洛阳。 (4)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通过这次改革,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北魏政权更加巩固,有利于黄河流域的安定和发展。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从奴隶制向封建制度的过渡,有利于我国民族的团结,其中在民族关系上产生的影响是:促进了民族融合。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北方民族大融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历史上台湾与大陆最早交往的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代我国教育的发展有孔子的________汉代的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过北方的政权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事件中最能体现我国民族关系主流的是

A.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B.汉武帝时,对匈奴用兵,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C.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D.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

 

查看答案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从本质上体现了

A.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加强思想控制

D.注重儒家学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