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现在,中美关系影响到世界大局。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研究中美关系发展历史: 材...

现在,中美关系影响到世界大局。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研究中美关系发展历史:

材料一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六个阶段;……②轻视时期……④赞赏阶段……⑥敌对时期……

——摘编自伊罗生《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

材料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胜利……

—臧运祜《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三我愿非常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以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依照联合国宪章,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有进入联合国的资格。十分明显,中国不是。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海盗。

—尼克松在《纽约每日新闻》发表谈话(1960年11月4日)

材料四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一份对外报告中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秋序是不可设想的。”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以及美国与苏联争霸的需要,都使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

材料五《时代》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邓小平曾九次成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并被该刊评为年1978年度风云人物。

1979年,邓小平访美。这是新中国第一位正式访问美国的最高领导人。邓小平出访前夕,1979年1月1日,《时代》以邓小平肖像作为封面,英文说明是“邓小平,新中国访问者”,内文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请回答:

问题一:材料一所说的第六阶段“敌对时期”,从1949年开始,结束于1972年。这一时期,中美之间直接进行了一场持续三年的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场战争的名称是什么?,中国当时进行这场战争的原因是什么(?最终,中国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分析这场战争的胜利,对中国起了什么作用?

问题二:材料三中,尼克松代表美国反对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是什么?请列举1960年之前新中国开展的一项外交史实予以反驳。

问题三:与材料三相比,材料四中,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时人评论说,尼克松改变了世界,毛泽东却说: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你持怎样的观点?运用所学知识,论证你的观点。

问题四:阅读材料五,结合当时中国的情况分析,《时代》周刊认为邓小平代表着中国新时代形象的理由。

 

问题一:抗美援朝战争(或,朝鲜战争,支援朝鲜,保家卫国为中国建设赢得和平环境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问题二:理由:中国不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反驳:1953年,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为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做出了贡献;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得到与会国家赞同,促进了与会亚非国家的团结和会议的成功。(任举一例,得。考生答案,只要是发生在1960年之前,事实准确,具体时间有误,也给分) 问题三:由敌对走向改善关系(或承认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两种答案给分。 第一种答案,观点:同意尼克松访华改变了世界的观点。 论证:当时的中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已经在世界上具有一定力量(中国已经拥有两弹一星等先进国防技术,打破了美苏核垄断;中国尽管处在文革时期,但国民经济体系已经健全;中国拥有七亿多人口;中国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已经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国在第三世界影响巨大)。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领袖,美国改善同中国关系,也影响了一些资本主义强国与中国改善关系;中美关系改善,缓和了世界紧张局面,对美苏争霸是一种制衡,有利于世界和平。 结论:尼克松访华,改善了中美关系,更加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形成了新的美苏中三边关系。这种关系,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第二种答案:观点,同意世界改变了尼克松的说法。 论证:中国综合国力增长,团结第三世界,成为新的世界力量,美国敌视、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日本、欧洲经济发展,与美国竞争激烈;美苏争霸,美国势力削弱,而中苏关系既有斗争,也有合作。 结论:世界局势发生变化,美国国力有所削弱,不得不改变敌视孤立中国的政策。因此,世界改变美国。 问题四:邓小平是新中国第一位正式访美的国家领导人;他领导中国开始改革开放。 【解析】 问题一: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所说战争指的是1950年到195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支援朝鲜,保家卫国;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中国经济建设赢得了和平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问题二:根据材料三的内容“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有进入联合国的资格,十分明显,中国不是,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海盗。”可知,尼克松代表美国反对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是:中国不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1953年,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为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做出了贡献;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得到与会国家赞同,促进了与会亚非国家的团结和会议的成功。这些史实都说明我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 问题三:第一问,根据材料四的内容可知,美国对中国的态度由敌对开始走向改善关系,开始承认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问,解答本题可以任选一种观点。如:同意尼克松访华改变了世界的观点。因为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领袖,美国改善同中国关系,也影响了一些资本主义强国与中国改善关系;中美关系改善,缓和了世界紧张局面,对美苏争霸是一种制衡,有利于世界和平。所以说尼克松访华,改善了中美关系,更加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形成了新的美苏中三边关系。第二种观点,同意世界改变了尼克松的说法。因为中国综合国力增长,团结第三世界,成为新的世界力量,美国敌视、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日本、欧洲经济发展,与美国竞争激烈;美苏争霸,美国势力削弱,而中苏关系既有斗争,也有合作。所以说世界局势发生变化,美国国力有所削弱,不得不改变敌视孤立中国的政策。 问题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是新中国第一位正式访美的国家领导人;邓小平领导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国梦的内涵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字仪式照片

材料二于右任,陕西三原人,1949年受挟持去台湾;1964年病逝于台湾。临终遗言说:“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材料三1979年元旦,《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及一系列政策主张,标志着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揭开了两岸关系发展新的历史篇章。1992年,两岸双方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达的“九二共识”,2008年11月,两岸同时举行了直接“三通”的启动仪式。

材料四紫荆开后白莲开,喜事翩跹接踵来。神州大地齐欢庆,一国两制谱新篇。

请回答:

问题一:材料一中的照片拍摄于哪一年?西藏和平解放有何历史意义?在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方面,与广大汉族聚集区相比,新中国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实行了什么不同的制度?

问题二:于右任1949年去台湾后,至死未能实现再“见故乡”的愿望,阅读材料二,结合当时政治环境,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中的“九二共识”内容是什么?“三通”是什么意思?

问题三:阅读材料四思考,促使“紫荆”和“白莲”接踵盛开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历史问题的解决,有何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龙华区发展简史,结合所学知识同答问题:

2016年10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龙华区。下辖六个街道。以其中的龙华街道为例,1949年以来的发展简况如下:1958年3月,上级将宝安县观澜区一分为二,分置龙华乡、观澜乡。同年10月,龙华乡与观澜乡合并成立“红色人民公社”,后改名观澜人民公社(观澜人民公社的规模,大致相当于今龙华区)。1961年7月,龙华从观澜人民公社分出,成立龙华人民公社。1983年7月,龙华人民公社改为龙华区。此前,龙华一直以农业为主。至今保存的“牛地铺”、“牛栏前”等地名,是那时农业经济发展的写照。1986年10月,龙华区改为龙华镇。20世纪80年代以来,龙华镇先后建立了多个工业区,并形成了“工业路”。1988年,台资企业富士康集团在龙华投资设厂。在此前后,一批中小企业在龙华迅速发展。龙华在由乡村走向城市化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请回答:

问题一:1958年3月到7月,龙华、观澜2乡,变成了“红色人民公社”,这一变化的历史背景是什么?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建设什么特点?如何评价这种变化?

问题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龙华建立多个工业区,井引进富士康等企业,得益于科么政策?中国实行这一政策,是从何时开始的?

问题三:龙华区是深圳经济特区的一部分。经济特区“特”在哪些方面?经济特区的设立,有何历史作用?

 

查看答案

历史老师布置课外作业,要求同学们了解改革开放前后自己家庭和亲戚家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要获得第一手资料,主要运用

A. 调查访问法

B. 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

C. 召开学术交流会

D. 阅读网络资料

 

查看答案

改革开放后,随着交通设施的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跟改革开放前相比,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A. 公交车

B. 火车

C. 飞机

D. 私家车进入寻常百姓家

 

查看答案

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 )

A. 解放战争时期 B. 改革开放前

C. 20世纪末 D. 21世纪初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