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使死气沉沉的国民党获得了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使死气沉沉的国民党获得了新生,……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使诞生不久的中国共产党也得到了发展。……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依据材料一,指出第一次国共合作成功的标志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合作“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主要指什么?

材料二:国难当头,中国共产党为建立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由内战转向和平的转折点,中共中央对西安事变一直评价很高,认为是挽救了国家民族的一大危机。

(2)材料二中“国难当头”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中央为什么对西安事变有如此高的评价?

材料三:1937年9月下句,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开始了近代以来空前规模的民族解放战争。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是怎样推动中国革命事业发展的?举例说明国共两党在抗战的中的贡献。(各举两例。)

 

(1)国民党一 大召开;创立了黄埔军校。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2)日本侵华,民族危机加深。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战线初步形成。 (3)促成了全国人民空前的大团结,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解析】 (1)依据材料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使死气沉沉的国民党获得了新生”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成功,领导了国民大革命运动,创立了黄埔军校,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2)依据材料二“国难当头,中国共产党为建立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由内战转向和平的转折点”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随着日本侵华的不断升入,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到了亡国灭种的时刻,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战线初步形成。 (3)依据材料三“1937年9月下句,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开始了近代以来空前规模的民族解放战争”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促成了全国人民空前的大团结,,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国共两党领导了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齐暴动,红军战士最光荣;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暴动毛泽东,闹得湘东遍地红;井冈山上来毛合,创建四军建奇功。”

(1)材料一的歌谣涉及了哪些历史事件?谈谈你对“南昌打响第一枪”此话的理解。

材料二:“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来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

(2)材料二这首歌谣表现了红军的一种什么精神?对你有何启发?

材料三:1927年8月到1928年底,中国共产党发动和领导了100多次武装起义,探索夺取中国革命胜利道路,但大多都失败了,只有少数走井冈山道路的,才树立起红旗。党中央派出不少优秀干部“学习江西井冈山的办法”,去各地创建革命根据地。

(3)材料三中“井冈山道路”是怎样的道路?有何重要意义?

 

查看答案

李老师让同学们围绕“近代化探索”这一主题设计历史板报,请你参与完成。

栏目一:举步维艰

(1)图一至图四反映了“近代化探索”的哪一历史事件?请任选其中一幅图片,指出反映了该历史事件的什么活动,并简述活动的理由。

栏目二:柳暗花明

(2)阅读图五及其材料,指出这一伟大人物认为实现目标的途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奋斗目标是否实现,为什么?

栏目三:旭日东升

陈独秀

1902年赴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留学

1907年赴法国考察研究

蔡元培

1902年赴日本考察

1907年赴德国访问

1912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留学

胡适

1910年赴美国留学

李大钊

1913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

鲁迅

1902年留学日本

 

(3)根据栏目三的材料,表格中人物为什么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概括他们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查看答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结构合理调整

B. 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C. 资本投入迅猛增加

D. 列强暂时放松侵华

 

查看答案

清末状元张謇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在此,张謇认为解决目前之急的关键是( )

A. 发展教育    B. 重视国防

C. 实业救国    D. 民主共和

 

查看答案

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南京古城墙的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

①中华民国的成立   

②侵华日军屠杀中国同胞的暴行

③中共“七大”的召开   

④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