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南京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她亲眼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兴衰荣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南京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她亲眼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兴衰荣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年8月的一天,清政府的代表被迫来到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上,在一份对中国来说极不平等的文件上无奈的签名。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历史从此开始。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事件?有何影响?

材料二:这是时间意义上一个新年的开始,更是历史意义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那个元旦,在南京,“民国”取代了“帝国。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材料三:2014年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12月13日设立为国家公祭日,每年9月3日为胜利纪念日。

(3)结合材料三中的图一说明“国家公祭日”,为何设在每年12月13日;结合图二说明为何定每年9月3日为“胜利纪念日”?

材料四:定格历史的一天

(4)材料四中的“中华民国三十八年”指哪一年?发生了什么事?对历史进程有何影响?

 

(1)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2)中华民国(或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或建立) (3)因为1937.12.13日军开始了南京大屠杀 1945.9.2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或日本签订投降书) (4)1949年解放军占领南京(或南京国民政府垮台或国民党政权垮台)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解析】 (1)依据材料一“清政府的代表被迫来到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上,在一份对中国极不平等的文件上无可奈何地签下名字”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依据材料二“皇帝,也永远成为写在史书上的历史名词”可知,材料二反映了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在不到六周时间内,日军屠杀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达30多万人。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对中华民族犯下的严重暴行之一。我国设立每年12月13日为“国家公祭日”目的是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反对战争,珍爱和平。1945年9月 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9月3日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我国确定每年9月3日为“胜利纪念日”。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我们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三十八年是1949年;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胜利,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统治中国大陆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清末状元张謇为了维护中国的利益,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家乡办厂。他提出的口号是

A. “实业救国”

B. “曲线救国”

C. “教育救国”

D. “抗日救国”

 

查看答案

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唱的歌曲,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心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广为传唱,它们反映的时代心声是(    )

A. 自强求富 B. 民主科学 C. 和平建国 D. 抗日救亡

 

查看答案

1949年《北平日报》刊发了如下消息: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沉重的雾霭已经散了,是一九四九年二月一日,北平完全解放的第二天清晨。解放就是光明的到来,电灯亮起来了,街灯燃了一夜……”该新闻报道了下列哪一战役的胜利?( )

A. 辽沈战役    B. 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查看答案

1947年,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其主要内容是

A. 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

B.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C. 稳定地价,国家根据核定的地价征收租税

D. 实行广泛的普选制度

 

查看答案

某部小说的故事梗概如下:1945年10月10日,国民党同中共正式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下列适合做这部小说书名的是

A. 《开启思想解放的大门―新文化运动》

B. 《抗日战争的烽烟》

C. 《我眼中的西安事变》

D. 《艰难的较量―重庆谈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