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与郑和下西洋相关史实不相符的是 A. 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B....

与郑和下西洋相关史实不相符的是

A. 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B. 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C. 对开发南洋作出了贡献

D. 促进了我国与亚欧各国的友好往来

 

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对开发南洋作出了贡献。所以,D项与史实不符,符合题意;ABC三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隋朝于公元六世纪未高调登场,却又匆忙谢幕.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了一段宛若昙花绽放般短暂的辉煌。《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一书(如下图)详细介绍了这一段历史。书中不应出现的内容是

A. 三省六部制

B. 科举制的创设

C. “开元盛世”

D. 大运河的开凿

 

查看答案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汉武帝这一措施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抑制了农业生产发展

C. 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

D. 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

 

查看答案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探寻中华崛起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后期以来,当中国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富强而努力时,近代化(现代化)运动就开始了。……不同时代的中国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根据当时人们主观上的理解,运用自己可以拥有的政治资源与经济条件,来不断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

——―萧功秦《二十世纪中国的六次政治选择》

(1)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开始于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人实现近代化(现代化)的目的?

(器物之路)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采用西方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著名的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近代军事工业。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另一批企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近代民用工业,他们希望通过创办这类企业,将产品投放市场,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

(2)根据材料二分析,洋务派在19世纪60年代和19世纪70年代创办的企业有什么不同?探索器物之路有何意义?

(制度革新)

材料三:1895年,北京1000多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声中展示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也由此揭开了一场政治变革运动的序幕。

材料四: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政府,扫除了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道路上这个巨大障碍,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未曾有过的共和政体。这无疑是一个巨人进步。

——摘自《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孙中山(1925年)

(3)材料三中的“政治变革运动”指什么?根据材料四归纳辛亥革命的贡献,为什么孙中山还说“革命尚未成功”?(不能照抄原文)

(思想解放)

材料五: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中国人首先学习西方的技术,结果甲午一战,证明只学技术不好使,所以就开始学制度。学制度问题又更大了,那么好的制度拿到中国就变样……后来中国人就开始琢磨最该彻底改变的是中国人的思想。

(4)未来改变中国人的思想,中国知识分子掀起了什么运动?随着运动的深入发展和国际新形势的出现,他们宣传的思想又有了什么新发展?

(新的征程)

中国共产党诞生,带领中国人民经历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建立新中国,并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5)中共何时诞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中国近代探索历程中有何重要意义?

 

查看答案

南京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她亲眼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兴衰荣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年8月的一天,清政府的代表被迫来到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上,在一份对中国来说极不平等的文件上无奈的签名。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历史从此开始。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事件?有何影响?

材料二:这是时间意义上一个新年的开始,更是历史意义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那个元旦,在南京,“民国”取代了“帝国。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材料三:2014年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12月13日设立为国家公祭日,每年9月3日为胜利纪念日。

(3)结合材料三中的图一说明“国家公祭日”,为何设在每年12月13日;结合图二说明为何定每年9月3日为“胜利纪念日”?

材料四:定格历史的一天

(4)材料四中的“中华民国三十八年”指哪一年?发生了什么事?对历史进程有何影响?

 

查看答案

清末状元张謇为了维护中国的利益,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家乡办厂。他提出的口号是

A. “实业救国”

B. “曲线救国”

C. “教育救国”

D. “抗日救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