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中国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中国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全国上下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我们要求全国人民,用全力援助神圣的抗日自卫战争!我们的口号是: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领土流尽最后一滴血!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紧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中共中央1937年7月8日通电》

材料二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某地以后,进行了灭绝人性的烧杀抢掠“大竞赛”。在屠杀中,被害的中国人达30万以上。日军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震惊了世界,被中外舆论称为“现代史上破天荒的残酷记录”“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材料三  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会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

(1)概括指出材料一发表的历史背景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主张。

(2)材料二反映了日军的哪一暴行?

(3)根据材料三,概述中国抗日战争在国际上的历史意义。

(4)请谈谈你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感悟。

 

(1)背景: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等;主张:实行全民族抗战等 (2)南京大屠杀 (3)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 (4)如:抗战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人民抗战的结果;抗战的胜利,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合作抗战的结果;抗战的胜利,是坚持长期抗战的结果等。 【解析】 (1)依据材料一的“全中国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和“1937年7月8日”可知,材料一发表的历史背景是,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材料一的“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表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主张是实行全民族抗战。 (2)依据材料二的“1937年12月,日军占领某地以后,进行了灭绝人性的烧杀抢掠‘大竞赛’。在屠杀中,被害的中国人达30万以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日军占领南京后6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3)根据材料三的“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会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中国抗日战争在国际上的历史意义是: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 (4)中国人民进行了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国共两党共同领导全民族抗战8年,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我们得到的感悟有:抗战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人民抗战的结果;抗战的胜利,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合作抗战的结果;抗战的胜利,是坚持长期抗战的结果,是民族不屈精神的体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近代百年历程,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让我们在一些承载历史的缩影中,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学习任务。

任务一(建筑——凝固历史)

(1)请你从上面建筑图片中任选一个,简介发生在这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任务二(图片——感受历史)

(2)图四、五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两个战役,分别简述它们的重要意义。

(3)你认为出现图六场景的原因有哪些?

任务三(城市——见证历史)

①上海南京路上穿旗袍和中山装的行人;②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③上海创办近代规模最大的商务印书馆;④上海创办近代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申报》;⑤上海最早创办了文化出版机构新文化运动的刊物《青年杂志》;⑥上海街道上行驶的有轨电车。

(4)上面的史事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哪些领域的变化?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请回答:

(1)说一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是由于签订了什么条约?该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2)“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指什么革命的发生?这场革命的历史功绩是什么?为什么说“黑暗依旧”?

(3)“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的含义是什么?

材料二:150年前,孙中山先生出生之时,中国正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和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统治,战乱频发,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灾难深渊,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中华民族从未屈服,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进行可歌可泣的抗争。

(4)据材料二,指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仁人志士所要担负的主要社会责任是什么?

材料三:1917年初,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对北大进行了教育改革。蔡元培认为:大学应该成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他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明确这一宗旨,并为师生创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条件和氛围。他对学生提出抱定(求学)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长三点要求,并将“抱定宗旨”置于首位。他说:“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通则,(遵)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北大确立了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原则。在他的努力下,北大出现流派纷呈、学术繁荣的局面,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来到北大任教,《新青年》也从上海迁到北京。

(5)据材料三,指出上述事件发生在什么时期?蔡元培在北大推行的教育改革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6)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指出杰出人物和时代发展之间的关系?

 

查看答案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的“五口通商”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内容?这一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外交往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2)图二的企业是在什么运动中创办的?这场运动的倡导者创办的另外两大军事工业是什么?

(3)图三中陈独秀所领导的运动具有怎样的性质?

(4)图四反映的是哪次爱国运动?这次运动有什么标志性意义?

(5)综观上海历史的沧桑巨变,你有什么感受?

 

查看答案

1947年夏,毛泽东在听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消息后,欣喜地说:“我们总算熬出头了。”这是因为

A. 人民解放军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

B. 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C. 解放战争打响了

D. 战略大决战开始了

 

查看答案

“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不当的是(  )

A. 《双十协定》的签订,维护了国家的和平与稳定

B.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 “四人帮”被粉碎,标志“文化大革命”结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