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构建和谐社会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和欧盟都是世界重要一极...

构建和谐社会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和欧盟都是世界重要一极,它们的关系影响着世界局势的发展和变化。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革命与改革)

材料一:英国用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制度菅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否则,就难以想象,英国社会如何能在18、19世纪和平地实现现代化。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1)材料中英国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指什么制度?它是通过什么法律文献开始确立起来的?

材料二:

1874-1890年美、德、英、法、日五国工业发展速度比较

 

国家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工业发展速度%

5.2%

3.5%

1.7%

2.1%

12.1%

 

 

(2)结合所学,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分析这一时期日本工业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合作与对抗)

材料三:如图。

(3)图一中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最终引发了哪次战争?在图二两种力量交锋的这场战争中,成为转折点的战役是什么?

(4)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时代宣告结束。然而当今一些西方大国仍以“冷战”思维和“冷战”手段面对中国的崛起。历史上“冷战”时代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和平与共存)

材料四:19世纪中期,英国凭借机器的力量,成为“世界工厂”,逐步形成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主导世界的局面;后来居上的美国在20世纪大半时间主导全球;随着中国、俄罗斯、日本和欧盟等国家和国家联盟的实力不断增强,目前世界正处于“群雄竞起的时代”。

(5)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实力超越英国,后来居上,你认为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材料中“群雄竞起”反映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怎样的发展趋势?

材料五:2018年3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采取措施对中国钢铝产品加征关税,5月31日又对其盟友加拿大、墨西哥和欧盟的钢铝产品征收高关税。2018年4月14日,美、英、法发动了对叙利亚的空袭,使中东局势复杂化。与此同时,中国正致力于和平发展,扩大“一带一路”的朋友圈。

(7)由此可见,当今世界格局下,人类社会的发展仍存在许多破坏和不利于团结的因素,为了国际关系的和谐,你认为世界各国应遵循怎样的规则面对未来?

 

(1)君主立宪制;《权利法案》。 (2)明治维新;工业革命。 (3)一战爆发;斯大林格勒战役。 (4)杜鲁门主义; (5)第二次工业革命。 (6)多极化发展。 (7)相互尊重国家主权;相互尊重别国利益;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等。 【解析】(1)依据材料一“英国用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新的政治制度”指的是君主立宪制度。1688年的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最终取得了胜利;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力,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利,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2)依据材料二是《1874~1890年日、英、美、法、德五国工业发展速度比较》,反映的是1874~1890年日、英、美、法、德五国工业发展的状况。读图可知:在1874~1890年间,日本工业高速发展,发展最快。国内原因:19世纪后半期,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使日本由一个封建落后的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国际上于此同时,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的进行和发展,对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起来推动作用。 (3)依据图一中对峙的双方是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是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两大集团形成后,疯狂的扩军备战,使世界大战一触即发。它们的对抗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据图二轴心国集团和反法西斯同盟,结合所学知识,轴心国集团的侵略扩张,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二战中1942年7月,德军开始集中力量进攻斯大林格勒,举世闻名的斯大林格勒会战由此开始。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会战以苏军的胜利宣告结束。从此,苏军开始了全线反攻。这次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关键性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场根本转折的开始,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4)依据课本所学,1947年,美总统杜鲁门提出“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之间“冷战”开始。1991年底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 (5)依据表二“1913年英、德、美、法的实力对比表”可以看出,美、德后来居上,超过英、法。只所以会发生这种变化,主要原因是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和德国走在了前列,他们积极采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6)依据材料四“随着中国、俄罗斯、日本和欧盟等国家和国家联盟的实力不断增强,目前世界正处于“群雄竞起的时代”。结合课本所学,1991年底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终结。随着中国、俄罗斯、日本和欧盟等国家和国家联盟的实力不断增强,成为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加速了当今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因此“多元化特点的社会”反映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 (7)依据课本所学,当今世界格局下,人类社会的发展仍存在许多破坏和不利于团结的因素,如果要形成和谐的国际关系,世界各国应遵循和平共处;相互尊重国家主权;相互尊重别国利益;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珍爱和平,反对战争;致力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等。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人物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大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1)从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角度考虑,其变法内容中哪一条最重要?

材料二  “吸引你的,就是这神秘。因为她的美貌,你永远忘不掉她的面容,于是你就仿佛在听一曲神妙的音乐。对象的表情和含义,完全跟了你的情绪而转移

——傅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材料是傅雷对达·芬奇的哪一部著作的评价?

材料三  华盛顿纪念塔内有一块石碑,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按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即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马行疾也)骎乎三代之遗志。”

——摘自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3)根据材料概括华盛顿的伟大贡献。

材料四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要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要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种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4)材料中孙中山为建立“至完美的国家”而领导了辛亥革命,其取得的最主要成果是什么?

材料五 

(5)图一中的历史人物使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什么时代?图二人物创立的哪一理论为核能开发奠定了基础?

材料六  列宁说:“在战争(指1919—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拄着拐杖走动了!”……

(6)材料中说俄国“能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主要得益于哪一政策的实施?

(7)作为青年学生,通过学习上述历史人物,应确立怎样的人生态度?

 

 

查看答案

教育引领人寻访灵魂和生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古代的教育奠基)

材料一  如下图

(1)图1人物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贵的教育思想?图2反映了伯里克利时期大力发展教育和文艺的社会图景,他当政期间,雅典出现怎样的政治局面?

(近代的社会变革)

材料二 

            图3                        图4幼童赴美留学

(2)19世纪60年代,面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日两国都进行了改革。材料二中图3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中的哪一重要举措?图4是中国近代第一批留学生,这与哪一运动有关?

(现代的经济发展)

材料三 

(3)从图中可以看出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状况如何?通过材料分析促使日本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什么?

(4)综合以上探究,请你谈谈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查看答案

读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率统计表,从表中能得出的信息是

①主要资本主义经济都有增长

②联邦德国经济增长率超过了美国

③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居首位

④欧洲国家联合成立欧洲共同体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从1948年到1950年,美国向欧洲16个国家提供了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美国此举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 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

B. 使美国在西欧的势力更为巩固

C. 经济上遏制了苏联

D. 美苏“冷战”正式展开

 

查看答案

巴黎和会后,一位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感到新秩序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纠缠不清主要是因为( )

A. 加剧了西方国家与苏俄的矛盾

B. 便利了列强共同侵略掠夺中国

C. 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

D. 没有根本上消除列强间的矛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