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说:“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悦……秦成为第一大强国”。

战国时期,秦国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

材料二: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中的“卫鞅”是谁?这次改革的理论依据与百家争鸣中哪一学派主张相同?依据所学知识,变法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

材料三: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魏书》

材料四:龙门石窟中的宾阳洞窟建于北魏迁都洛阳后,洞中主佛服饰已明显具有汉族服饰的特点。

(2)材料三中的“帝”是哪位少数民族皇帝?概括材料三、四中他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3)秦国变法前已经有很多开明的奴隶主将土地租给个人耕种;北魏改革前我国北方已经出现了“胡汉杂居”的现象。结合以上现象分析这两次改革成功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这两次改革各有何积极影响?

 

(1)人物:商鞅 学派:法家 核心内容: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帝:指北魏孝文帝 措施:说汉语、穿汉服 (3)原因: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趋势 影响: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和战斗力增强,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为统一奠定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解析】 (1)依据材料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可知材料中的“卫鞅”指的是商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韩非主张改革,强调以法治国。故商鞅变法的依据是法家的思想主张。商鞅变法是封建化的改革,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依据材料三的“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可知材料三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故帝是指北魏孝文帝。依据材料三的“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可以概括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有说汉语。依据材料四的“龙门石窟中的宾阳洞窟建于北魏迁都洛阳后,洞中主佛服饰已明显具有汉族服饰的特点”可以概括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有穿汉服。 (3)依据“秦国变法前已经有很多开明的奴隶主将土地租给个人耕种;北魏改革前我国北方已经出现了‘胡汉杂居’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趋势。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和战斗力增强,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同学拟定了主题为“古代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四个探究小课题,其中最切题的是

A. 云冈石窟与雕塑艺术

B. 《史记》与宗教活动

C. 司母戊鼎与古典音乐

D. 《论语》与佛教文化

 

查看答案

课本剧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但不应背离学科的严谨性。下面是某班同学编演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剧的相关信息,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A. 一位商人携带五铢钱前往南海郡做生意    B. 不少胡人会说汉语,汉人用上了胡床

C. 各地官员均用大篆体写告示    D. 农民用耒耜耕地

 

查看答案

下列以少胜多的战役,发生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是

A. 官渡之战

B. 赤壁之战

C. 淝水之战

D. 巨鹿之战

 

查看答案

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查看答案

学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后,你认为对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的描述,最为准确的是(  )

A. 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    B. 社会安定与对外开放

C. 国家统一与中央集权    D.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