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运动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帝爱国运动,面对八国联军的侵略,义和团进行了英勇抵抗。下图所示四个地点发生的事件表述不正确的是
A. ①处八国联军死伤多人,被迫撤回天津
B. ②使清政府在政治上处于被动的地位
C. ③清军直隶提督邓世昌壮烈殉国
D. ④攻占此处后,慈禧太后对外宣战
1858年我师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后,僧格林沁在大沽口伏击前来换约的人马,把对方打的人仰马翻,当英法派员前来谈判时,又活捉对方三十九人,并虐杀俘虏二十名,招致夷狄一怒之下进攻京师报复......材料中的“报复”
A. 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势力 B. 指的是剿杀义和团
C.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D. 表现了英法联军的野蛮、贪婪
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我们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都更能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材料中“自从条约缔结以来”指的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辛丑条约》 D. 《马关条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为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某历史小组设计了如下探究活动方案,请你参与。
(文字篇)
材料一
图A:刻有文字的甲骨 图B:统一文字
(1)材料一图A中的文字被称为什么?图B的文字统一为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统一文字的重要历史意义。
(思想篇)
材料二 西汉初,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学说重新活跃起来。……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社会需要相结合,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并付诸实行。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颁诏正式建立太学,将儒家经典“五经”确定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从此,汉代儒学得到重大发展,并成为后世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
(2)材料二“诸子百家”中儒家的创始人是谁?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什么建议?这使得儒家思想从此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取得了什么地位?
(科技篇)
材料三 “中国东汉的蔡伦……从而引起中国以及世界在传播的媒介技术方面,发生历史上第一次革命性的重大变革。蔡伦以其发明,成为改变世界面貌,特别是改变世界文化面貌的中国第一位伟大发明家
——刘光裕
(3)材料三中蔡伦的成就是什么?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其成就的重要意义。
(艺术篇)
材料四 见下图
(4)材料四的书法作品是谁的代表作?他被后人誉为什么?
(5)通过以上问题探究,请谈谈当代青年学生如何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有利于防止专制和腐败,古往今来,我国一直重视监察制度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如下图)
材料二 武帝元丰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秋六百石,员十三人
——《汉书百官公卿表》
材料三 刘秀建立东汉后,大力加强了监察工作。……东汉初期的监察在职能上,即整肃吏治、打击贪赃枉法上也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中国反腐倡廉网
材料四 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膺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
——方兢《论中国古代监察制的不独立性》
材料五 2018年3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正式揭牌。成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将为反腐败工作开创新局面提供重要政治保障,在国家机构建设史和纪检监察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2018年3月26日求是网
(1)依据材料一的示意图,秦朝在中央设置的哪一官职掌管监察事务?其决断权由谁来掌控?
(2)材料二反映了汉武帝采取的哪项措施?从材料看,“刺史”的职能是什么?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光武帝加强监察的措施。
(3)根据材料四,指出古代建立监察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五,回答我国成立国家监察委员会有什么深远意义?
(4)纵观上述材料,你如何看待“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改革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
——摘编自栗劲《秦律通论》
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三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中哪一措施直接导致该局面的出现?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特点。根据材料三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 北魏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跋澄讨论迁都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跋澄的回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魏书》
(2)材料四中,孝文帝为迁都提出了哪些理由?当时把都城从哪里迁到哪里?迁都后,孝文帝又进一步推行了哪些汉化措施?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这两个事例对我国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启示?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