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本学期我们接触到世界史,世界各地区不同文明,不同的发展面貌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体验,...

本学期我们接触到世界史,世界各地区不同文明,不同的发展面貌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体验,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变革)

材料一  一位日本历史学家这样宣称:“在我们的文明中,任何看起来本质上属于日本的东西,实际上都是舶来品”。早在6世纪,就出现了一个中国的日本,自1868年起,又出现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日本。日本具有非常明显的可塑性,它把借来的许多东西转化成自己独特的文明。

——据《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什么事件导致6世纪“出现了一个中国的日本”?它对日本社会发展起到了怎样的推动作用?依据材料概括日本文明的特点。

(制度)

材料二  所谓的封君封臣制,就是以土地的层层分封、占有为基础,以封君和封臣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为纽带的封建等级制。首先是国王将全国土地留下一部分作为王领后,将其余的分授给大封建主,国王成为封君,被分封的人就成为封臣。大封建主在获得土地以后,也将其中一部分划为自己直接经营的领地,其余的则再对中等责族进行分封,大封建主成为封君,而受封者也成为封臣。这一级受封者也作为封君将部分土地分封给骑士,让其作为自己的封臣。这样,在各个等级之间,都筛结起相互统属和依附的封君封臣关系。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2)材料二中维系封君与封臣之间关系的基础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种制度的特点。

(思想)

材料三  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

——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

(3)材料三中的“古学复兴”指什么?梁启超认为其意义是什么?这一运动的实质是什么?

(城市)

材料四  在中世纪,城市本身的结构就明确反映出了城市同农村是分离的,每座城市都筑有完全封闭的城墙,并严格把守城门,这一方面是为了抵御外敌的入侵,另一面则是用来将它同周围的农村分离开来;中世纪的城市也是一个自治团体,这种自治同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相对于封建领主统治的自治,另一方面则是自我管理或自我统治.……而包围着它的却是一整套以束缚个人自由为特征的封建体系。

——徐亚芳《浅论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条件及特点》

(4)依据材料四,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的主要特点。

材料五  在十字军东征之后的几个世纪时间里,……权力由封建减堡向城市的转移,是一个缓慢而逐渐的过程……城镇变得越来越富有,封建领主却越来越穷……城市不断地成长壮大…。“

——房龙《人类的故事》

(5)在欧洲中世纪,“权力由封建城堡向城市的转移“是指什么现象?主要通过哪些手段实现?这种权力转移的法律意义上的保障是什么?

 

(1)事件:大化改新。作用: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或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特点:善于学习外部文明;具有可塑性;善于借鉴先进文明等。 (2)基础:土地特点:严格的等级性;权利与义务交织;带有一定的契约性 (3)文艺复兴使欧洲脱离教会思想的禁锢,促进思想的解放。实质是一场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 (4)城市与农村分离;城市是自治团体,相对独立。 (5)中世纪城市争取自由和自治的斗争,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特许状 【解析】 (1)依据材料一“在我们的文明中,任何看起来本质上属于日本的东西,实际上都是舶来品。早在6世纪,就出现了一个中国的日本,自1868年起,又出现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日本。日本具有非常明显的可塑性,它把借来的许多东西转化成自己独特的文明”并结合所学可知,大化改新导致出现了“一个中国的日本”;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参照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经过改革,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或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结合材料四“在我们的文明中,任何看起来本质上属于日本的东西,实际上都是舶来品”可知,日本文明的特点是善于学习外部文明、具有可塑性、善于借鉴先进文明等。 (2)依据材料二“所谓的封君封臣制,就是以土地的层层分封、占有为基础,以封君和封臣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为纽带的封建等级制”,可知,维系封君与封臣之间关系的纽带是土地。依据所学知识,封君封臣制有严格的等级性;权利与义务交织;层层分封,带有一定的契约性。 (3)依据材料三“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中的“古学复兴”指文艺复兴。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为核心,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因此梁启超认为其意义是把人从教会束缚下解放出来,促进了思想解放。这一运动的实质是一场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 (4)依据材料四“在中世纪,城市本身的结构就明确反映出了城市同农村是分离的,每座城市都筑有完全封闭的城墙,并严格把守城门,这一方面是为了抵御外敌的入侵,另一面则是用来将它同周围的农村分离开来”可知,中世纪西欧城市的主要特点是城市与农村分离;据材料“中世纪的城市也是一个自治团体,这种自治同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相对于封建领主统治的自治,另一方面则是自我管理或自我统治”可知,中世纪西欧城市的主要特点是城市是自治团体,相对独立。 (5)依据材料五“……权力由封建减堡向城市的转移,是一个缓慢而逐渐的过程……城镇变得越来越富有,封建领主却越来越穷……城市不断地成长壮大…”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欧洲中世纪,“权力由封建城堡向城市的转移“是指中世纪城市争取自由和自治的斗争;十一二世纪,法国一些城市的市民展开了与封建主的斗争,有的城市用金钱赎买、有的通过武力赢得自治权。结合所学可知,这种权力转移的法律意义上的保障是特许状;国王给在封建主领地上的城市颁发“特许状”,既削弱了割据势力,又获得了城市的拥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学习世界史后,某历史学习小组进行以下几个问题的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法制问题)

材料一  查士了尼认为旧有法典过于庞杂,必须整理完善,才能成为臣民永久格守的行为规范。在新法典的编纂过程中,他自始至终十分关注,还亲自参加讨论,载断分歧。后世以他的名字命名这部法典,他当之无愧。

(1)材料一中的“新法典”指的是哪一部法典?查士丁尼命人编写法典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最能够体现庄园主权威的为“庄园法庭”,是庄园的统治机构,特点为:第一,非常设机构,根据地方问题多少和庄图主本身意愿来决定开庭间隔。第二,规定开庭时,当地农民都要参加,也非所有人有发言权,由代表组成陪审团。……庄国法庭只涉及庄园的内部事务,是为了处理“家务事”。

(2)阅读材料二,归纳“庄园法庭”的特点。庄园法庭的审判依据是什么?

(人口问题)

材料三  世界各大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变化(%)

——依据《全球通史》编制

(3)根据材料三,分别指出欧、非、美三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比重变化的基本趋势。

材料四  1763年以前的那一时期中,欧洲诸强国仅在亚洲和非洲拥有少数立足点,它们主要的占有地是南北美洲。1763年之后,它们从政治上控制了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和几乎整个非洲。不过,在南北美洲和英国的自治领,它们所能微到的比这要多得多。趁着当地人口比较稀少,成百万的欧洲人移居这里,并填补了那些相对空旷的地区……虽然向美洲种植园提供的奴隶约在1200万至2000万人之间,但非洲损失的人口据估计却是这人数的4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揭示三大洲之间人口变化的相互联系。

(5)综合以上材料,依据所学概括这一时期影响三大洲人口变化的共同因素。

 

 

查看答案

人类文明是多样的,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明起源)

材料一  从公元前数千年起,生活在底格里斯河一——幼发拉底河、印度河—恒河、黄河—长江等流域的人们,开始耕耘灌溉、铸器造皿、建设家园。

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亚洲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诗经》《论语》《一千零一夜》、模形文字、阿拉伯数字、造纸术、印刷术……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习近平在亚洲文明时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9年)

(1)除了中华文明之外,材料一中还提到了哪些亚洲文明?

(2)请从材料一中找出一项与古代印度河—恒河流域有关的交流互鉴的文明成果。

(管理文明)

材料二  对于当时雅典的政治制度,伯里克利曾经作过这样的表述:“我们不模仿我们的邻人,但我们是他们的榜样。我们的政体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行政权不是掌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握在多数人手中。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节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这是作为对他优点的奖赏,跟特权是两码事。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一编》

(3)依据材料二,归纳伯里克利所说的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4)你是否认同伯里克利所言“行政权不是掌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握在多数人手中”?为什么?

材料三 

(5)上述材料反映两个国家的管理措施,其治国措施有哪些相似之处?

(宗教文明)

材料四  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罗马主教利用各地分裂割据、王权软弱的机会,逐步扩张权力,到8世纪前后形成教皇制度,成为西欧基督教会的最高首脑。罗马教皇的存在,使西欧形成一个独立的教会体系。根据西欧的惯例,世俗权力来自上帝,所有信众的精神生活归教会掌管。到10世纪前后,西欧各地纷纷出现了封君封臣制度……11世纪前后,教会作了一系列努力,把它的道德上的权威扩展到每一位世俗人士身上,而不管他的社会地位的高低。

——摘编自徐鹤森《中世纪的教权与王权》

(6)阅读材料说说中世纪西欧教会与王权的关系。

 

 

查看答案

美国黑人作家阿历克斯·哈特写道:“1760年,西非少年昆塔在独自外出时,被白人抓走,与其他黑人起被贩卖到美洲。”昆塔的遭遇与下列哪历史事件有直接关系?

A. “发现”美洲

B. 美国独立战争

C. “三角贸易”

D. 美国南北战争

 

查看答案

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由于立场不同,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也会产生差异。如果站在美洲土著居民立场上,对哥伦布和发现美洲新大陆进行评价,其观点最有可能是

A.英雄,促进了文明的融合

B.强盗,带来深重的灾难

C.英雄,传播欧洲文明

D.强盗,掠夺了亚洲的财富

 

查看答案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重要方法。下列表述属于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的是(  )

A. 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B. 1498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C. 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

D. 新航路的开辟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