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中国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曾说道:“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这场运动的...

中国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曾说道:“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这场运动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材料中“这场运动”指的是(  )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护国战争 D.五四运动

 

B 【解析】 根据材料“……未经过帝王之治……运动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和所学可知,这是对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意义的低估,故B符合题意;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故A不符合题意;护国战争推翻了袁世凯的帝制,故C不符合题意;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张之洞说“自中外通商以来,中国之财溢于外洋者,洋药而外,莫如洋布、洋纱。……今既不能禁其不来,惟有购备机器,纺纱织布,自扩其工商之利,以保利权。”张之洞认为防止“中国之财溢于外洋”的关键是(   )

A.禁止进口货物 B.创办近代企业

C.购买洋布、洋纱 D.断绝中外贸易

 

查看答案

诗人闻一多在《七子之歌﹣﹣威海卫》中写道:“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老的海,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快救我回来呀,时期已经到了。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下列哪一事件能表明威海卫是“防海健将”(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查看答案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材料一:想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是,抗战胜利后,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将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可做。

——蒋介石谋士陶希圣

(1)为粉碎蒋介石谈判阴谋,共产党与国民党在图中哪个序号所示地方谈判?哪些事实能够证明蒋介石的阴谋?

材料二:周恩来说,“美国把国防线放到了台湾海峡,嘴里还说不侵略不干涉。它侵略朝鲜,我们出兵去管……我们是有理的,它是无理的。”

(2)材料二中周恩来说:“我们是有理的,它是无理的”,依据是什么?

材料三:数据反映变化,数据体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年均9%的增长速度,2008年,我国的GDP世界位次由第十上升到第三位,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从1978年的1. 8%上升到2008年的7. 3%。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实际增长6. 5倍,农衬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 3倍。

(3)我国的GDP世界位次上升到第二是在何时?根据材料三中的数据,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4)综合以上材料,概述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对成千上万知道它的人和当时的观察家来说,在1760到1800年之间,生活彻底地改变了。“这个时代疯狂地追求发明”,赛缪尔·约翰逊有点愤怒地说,“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将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完成……”不过在当时,“新的方式”只存在于英国。

——(美)彼得·盖伊《启蒙时代》

(1)材料一“1760到1800年之间”,英国具有代表性的发明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的方式’只存在于英国”的原因。

材料二:当人类告别19世纪时,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基本完成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变,……世界市场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全球经济的依赖性、互动性也前所未有的增强。人们对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的滥砍滥伐及开采利用带来了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的长远的严重后果。

——王斯德《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历史)》

(2)材料二中现象产生与哪一事件有关?结合材料概述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心主要在哪里?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入侵的日耳曼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 ……法国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经历了经典意义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并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对整个人类社会影响至为深远的文化成就。

——摘自《强国之鉴》

(1)材料一反映法国是由什么国家发展而来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近代史上它创造了什么“对整个人类社会影响至为深远的文化成就”?

材料二:用我们三民主义的口号和法国革命的口号来比较……平等和我们的民权主义相同,因为民权主义是提倡人民在政治之地位都是平等的,要打破君权,使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说民权是和平等相对的。

——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

(2)孙中山最早提出三民主义的口号与哪一组织成立有关?该组织性质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对民权的认识有何变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