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对美的追求,中央领导亲自出来为穿衣正名。80、90年代,大家开始挤在录像厅观看海内外影视剧,荧幕上的“俊男靓女”成为时尚标杆,服装样式日益多样,服饰潮流也快速更迭。21世纪初,开放的步子迈得越来越大,海淘、网购普及,我们可以轻易“剁手”买买买,在大街上能看到全世界最时髦的各色服饰。顾客可以体验“虚拟试衣镜”,不用脱衣也能换装,高科技进入服装零售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服饰的变化反映了哪些领域的改变?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服饰多样化发展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为我国服饰行业的现代化发展建言献策。

 

(1)改变:经济上,中国经济从发展缓慢到快速发展;文化上,中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合;生活水平上,中国人从贫困到富裕。 (2)原因: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发生变化;政府的支持;西方时尚文化的传入;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科技的不断发展等。(任答三点即可) (3)服装发展要吸收民族的传统文化;借鉴国外的先进服装技术;利用高科技开发新的服装材料。(任答一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亦可) 【解析】 【考查点】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解题思路】第(1)题,服饰的变化反映的领域的改变可从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等领域进行作答。第(2)题,由材料二信息“对美的追求”“中央领导亲自出来为穿衣正名”“海内外影视剧……时尚标杆”“开放的步子迈得越来越大”“高科技进入服装零售业”等即可得出原因。第(3)题,属于开放性设问,结合服饰行业的现代化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经营钱庄盈利不足时,于1902年创立面粉厂,1909年在进口面粉时发生沉船意外,濒临破产,于是向美商恒丰银行借款12万两白银,购买了全套最新的面粉机,面粉厂获得新生,1913年到1918年,面粉生意不断扩张,增至10家面粉厂,每日产量可达到惊人的4.2万袋,1919年他们到欧美考察,购买新式机器。荣氏兄弟在兴办工业同时还创办了一批学校,为自己的企业培养管理人才。

材料二 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一系列鼓励发展经济的措施,荣氏面粉和纺织再一次大放异彩。1932年,荣氏兄弟控制下的面粉、纺织系统在全国民族资本面粉厂、纺织的比重,分别占30.7%、29.4%,“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两项光彩夺目的桂冠,同时落在兄弟俩的头上。

材料三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在抗日救亡中,荣氏兄弟积极在物资上援助抗日将士。日商曾强行收买荣氏企业产权,荣德生不答应。8年抗战中,荣氏企业损失惨重,幸存下来的机器和设备,也大都被“军管”劫持。加上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荣氏企业日益萎缩。

(1)根据材料一,概括荣氏兄弟创办企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荣氏兄弟获得“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称号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荣氏企业在中国近代史上所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从荣氏企业的发展缩影中,你得到了哪些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学”一词出现于西周。但是太学作为一种古代教育机构,始设于汉武帝时期。 元朔五年在长安设太学。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学生称为“博士弟子”或“太学弟子”,“博士弟子”有免除赋役的特权。太学和各地的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但是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魏晋至明清的太学以及国子学、国子监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太学生多为士族高官子弟,通过太学学习可以经明经考试当官。

材料二

在西欧中世纪,“大学”本义是指团体或者行会。大学最初与城市中的手工业行会等行会性质是一样的,都是教授专业技能的地方。不同的是,大学有教师或学生组成的保护自身利益的团体,如教师行会和学生行会。这些行会都享有诸如司法权、免赋税等特权。国王和教会在不违反正统教义和封建秩序的前提下,都支持大学的自治。中世纪西欧大学的基础课程设置主要来源于生活实际,毕业的学生多成为相应行业的技术人员或者行会的顾问,中世纪的大学极大推动了西欧经济的发展。

(1)根据上述两则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太学和西欧中世纪大学的共同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外古代教育的主要目的有什么不同?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你的自身体会,谈谈怎样认识教育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

 

查看答案

(2018苏州)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国情不同,工业化的路径也不同。美国和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就各具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工业化道路带有明显的美国特色。其经验主要有:以农促工。美国依靠让农民广占耕地以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来为工业化积累资本,……由于耕地面积巨大而劳动力缺乏,1920年后拖拉机逐渐取代畜力,其农业开始走向机械化。……农业的较快发展既为工业提供了市场,也促使农产品加工业一度成为美国的第一大制造业,而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工业部门,又为美国工业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有益于其顺利进行;大力吸纳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劳动力……。

——晨松《论欧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道路上的经验教训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  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

(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经验。

(2)据材料二,围绕建设重工业的资金来源问题,布哈林和斯大林分别提出了什么主张?

(3)与美国不同,苏联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据材料二,这一策略是在怎样的国际环境下实行的?苏联采用什么经济体制保障了这一策略的实施?

 

查看答案

(2019原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出现了暂时的“中外修好”的和局,清政府统治集团内的一些开明人士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而采取了一系列“自强”“求富”的措施,虽然其目的是为了摆脱“内忧外患”维护封建统治,但这一运动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并且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国防的近代化。

材料二:新经济政策大事记

年份

举措

1920年

苏俄政府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开办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一起组织合营股份公司。

1921年

俄共(布)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决定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2年

苏维埃政府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期限一般定为三年,特殊情况可为六年。

1922年

政府解散了大多数的总管理局,要求各企业按部门组成托拉斯,如南方钢铁托拉斯、顿河煤炭托拉斯等。托拉斯负责管理企业,独立进行经济核算。

1922年

政府废除平均主义的工资制度,实行按技术高低贡献大小付酬的办法。

1924年

进行了币制改革,使卢布的价值逐渐稳定下来,为发展商品经济提供了条件。

1925年

召开中央全会,对经济政策作了重大调整。

 

(1)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采取“自强”“求富”措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俄国政府采取怎样的方式促进经济发展?

(3)上述两个事件产生的相同作用是什么?

 

查看答案

(2019原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原来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国,在战后虽然领土有所增加,但其对领土的控制力却因战争的巨大伤亡与物资损失而大大削减,而其经济亦因战争大受影响,出现严重衰退,从此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让给了美国。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战争期间,才发明不久的飞机受到一些国家的重视,很快进入实用阶段。军用飞机在战场上成为一支新军。飞机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在大战期间,汽车的机动性引起人们的关注。战前在欧洲和美国的街道上占主导地位的马车,很快被汽车取代。德国等原料缺乏的国家,为了应付敌方的封锁,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从而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战争对物资的旺盛需求,也促使人们不断的改进生产流程,为生产管理的革新提供了条件。

材料三:19世纪的国际格局是欧洲列强统治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表面上看来,帝国主义列强仍然统治着世界,战胜国设计并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似乎将维持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战后兴起了两股巨大的政治力量,是帝国主义所无法摆布的。第一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以及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第二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蓬勃开展的民族解放运动。这两股力量结合在一起,使得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世界的政治格局再也无法维持下去了。

(1)据所学知识回答,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2)据材料一、二、三,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意义什么?

(3)上述材料和问题探究的主题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