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物理试题 >

戴蓝色眼镜的人进行下列观察,结果是( ) A.观察绿色植物,可以看到黑色 B.观...

戴蓝色眼镜的人进行下列观察,结果是( )
A.观察绿色植物,可以看到黑色
B.观察红色花朵,可以看到红色
C.观察黄色花朵,可以看到绿色
D.观察任何颜色的物体,看到的都是黑色
不透明的物体只能反射和物体相同的色光,其它的色光被物体吸收. 透明物体只能透过和物体相同的色光,其它的色光被物体吸收. 【解析】 A、绿色植物只能反射绿光,蓝色镜片不能让绿色光通过,没有光线进入人眼,人感到绿色植物是黑色的.符合题意. B、红色的花只能反射红光,蓝色镜片不能让红色光通过,没有光线进入人眼,人感到红色花是黑色的.不符合题意. C、黄色的花只能反射黄光,蓝色镜片不能让黄色光通过,没有光线进入人眼,人感到黄色花是黑色的.不符合题意. D、蓝色的物体反射蓝光,蓝光能通过蓝色镜片进入人眼,看到的蓝色物体是蓝色的. 白色的物体能反射所有的色光,白色物体反射的蓝光能通过蓝色镜片进入人的眼睛,看到的白色物体是蓝色的. 黑色的物体吸收所有的色光,没有光线进入人眼,看到的黑色物体还是黑色的. 除蓝色物体外,其它的彩色物体,反射和物体相同的色光,反射的色光不能通过蓝色镜片进入人眼,看其它的物体都是黑色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manfen5.com 满分网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    ,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    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    ;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    、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 查看答案
同学们在探究“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各支路电流关系”的实验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图:
(1)请你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
manfen5.com 满分网
(2)实验中有同学接通电路,闭合开关后灯泡不亮,因此他们尝试用一节干电池和导线测试小灯泡是否坏了.下面做法中错误的是(______
manfen5.com 满分网
(3)当小明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电流表A2的示数如图所示,小明在连接电路时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
(4)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小明读出A1、A2的示数分别为0.5A和0.2A,则流过L1灯泡的电流为______A.
查看答案
李云和张芳合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如图,物距用u表示,焦距用f表示).当u>2f时,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倒立、缩小的______像(选填“虚”或“实”);若想得到一个清晰放大的实像,蜡烛应向______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同时光屏应向______凸透镜的方向移动(两空都选填“远离”或“靠近”);若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得到蜡烛的像,说明u______f(选填“>”、“=”或“<”).
manfen5.com 满分网
查看答案
张聪和郑明同学分别设计了探究“并联电路电流规律”的实验,他们各自设计的实验电路图及实验数据记录如下图所示.他们实验时电路连接及记录的数据都没有错误.
张聪的实验数据记录
I1/AI2/AI/A
0.200.400.60
郑明的实验数据记录
测次
电流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I1/A0.180.20.240.28
I2/A0.180.20.240.28
I/A0.360.40.480.56
(1)从他们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并联电路干路电流与各支路电流之间的关系是:______
(2)郑明根据他的实验数据断定“并联电路各支路的电流一定相等”,这是因为他选用的两个灯泡______
(3)分别指出张聪、郑明的实验设计各有哪些可改进之处?
张聪:______
郑明:______

manfen5.com 满分网 查看答案
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地区发生了8.0级的大地震.给人民群众造成了重大损失.因为地震产生的声波属于    (填“次声波”或“超声波”).所以地震前人们并没有感知到. 倒塌房屋中的一些被困人员.通过敲击物体使其    发出声音,被及时获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