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多读文学作品能在潜...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多读文学作品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B.老师几句点评使我茅塞顿开:“啊,这篇文章原来还有这么深刻的内涵。”

C.宇航员从“神舟”七号飞船上看整个宇宙,真是烟波浩淼,美不胜收。

D.世界经济的情况变了,如果仍用老方法去解决金融危机无异于刻舟求剑。

 

C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不耻下问(以…为耻)如其言(遵照)

学而不厌(厌倦)不以三隅反(类推)

B.人皆伏其精练(通“服”,佩服)至之市(到…去)

岁以大穰(因为)可以为师(凭借)

C.必有我师焉(在里面)先自度其足(量长短)

常蹲其身(指自己)不亦惑乎(糊涂)

D.犬坐于前(像狗一样)便实钉之(用钉子钉)

乘奔御风(奔驰的骏马)        明察秋毫(眼力)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默写。(10分)

①乡书何处达,                         

                        ,自将磨洗认前朝。

                         ,草色遥看近却无。

④晴空一鹤排云上,                         

⑤山尖全白了,                                   

                            ,思而不学则殆。

⑦在你交往的朋友中,许多人都是优点与缺点并存的。怎样正确对待他们的优缺点呢?

《论语》中的“                                   ”给了我们正确的答案。

⑧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在《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中用嗅觉和听觉捕捉夏夜景物

特征,描绘丰收在望的诗句是:“                                    。”

 

查看答案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4分)

①juān刻(    )                        ②蓦然(     )

③罪kuí(   )祸首                      ④驰骋(     )

 

查看答案

请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二:以“等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若选题一,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若选题二,请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查看答案

城市为什么需要记忆(7分)  冯骥才

①在当前中国地毯式的城市建设改造中,记忆,这个并不特别的词汇愈来愈执著地冒出来,提醒着我们遗忘和丢弃的“罪过”。许多人会问,城市难道不是愈新、愈方便、愈现代愈好吗?为什么需要记忆?难道为了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记忆,就让我们的城市破破烂烂地堆在那里吗?

②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关于过去和成长的记忆,城市也一样,也有从出生、童年、青年到成熟的完整的生命历程,这些丰富而独特的过程全都默默保存在它巨大的肌体里。城市对于我们,不仅是可供居住和使用的场所,而且是有个性价值与文化意义的。

③承载城市记忆的既有物质遗产,也有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城市最大的物质遗产便是一座座建筑,还有成片的历史街区、遗址、老字号、名人故居等。它们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承,横向地展示着城市宽广深厚的阅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我们总说要打造城市的“名片”,其实最响亮和夺目的“名片”,就是不同的城市所具有的不同的历史人文特征。

④由于城市的不断改造与扩大,再加上一些不可抗的灾难性变故,可以说,记忆与忘却总是如影相随,城市本身不可能有自觉的记忆,它需要我们去主动地保护。保护城市的记忆,决不仅仅因为它是一种旅游资源或是什么“风貌景观”,而是要见证城市生命从无到有不断成长的历程,使其独特的地域气质与丰富的人文情感可触、可感;也不是为了满足个人或群体的怀旧情绪,甚或于只是留下几个孤立的“风貌建筑”,却随手把许多极其珍贵的街区大片抹去。这样的“保护”,留下来的恐怕只是残缺的记忆碎片。

⑤走在拆旧建新之后看起来千篇一律的城市里,你是否会觉得是在和一群珠光宝气却“腹内空空”的暴发户对话?谁会希望自己的城市成为失忆症患者?谁又想成为流浪的孩子而找不到回家的路?

1.本文题目中的“记忆”一词的含义是什么?(1分)

答:                                                            

2.作者认为承载城市记忆的东西有哪些?请举例简要解释。(2分)

答:                                                            

3.“不可抗拒的灾难性变故”指什么?(2分)

答:                                                          

4.总观全文,作者认为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城市的“记忆”?为什么?(2分)

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