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班级开展“黄河之旅”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下列各题。(5分) 古之黄河:...

班级开展“黄河之旅”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下列各题。(5分)

古之黄河:

1.面对黄河,唐朝大诗人李白曾吟咏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请再写出一组与黄河有关的古诗句(含上下句)(1分)

                                                                              

近之黄河:

2.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读后说说你对这两则材料中的“黄河”的理解。(2分)

材料一  1948年,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主席面对汹涌澎湃的黄河,无限感慨地对身边的卫士们说道:“谁如果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材料二  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在他的《黄河颂》一诗中写道:“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今之黄河:

3.2011年3月 12日,地处黄河入海口的利津县近千名机关干部来到黄河大堤,植树种草,绿化大堤。为号召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这一活动,请你拟写一则宣传语。(2分)

                                                                                     

 

1.(1分)略 2.(2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或“母亲河”)。(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满分) 3.(2分))符合题意1分,简洁有力1分。例:保护母亲河,我们在行动。  你我齐携手,保护母亲河。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班正在组织《童年》的阅读交流活动,请完成下列交流内容:

(1)《童年》的作者是苏联作家            (作家名)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1分)

(2)请简要介绍《童年》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人物,50字左右。(4分)

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
 

 

 

 


                      

 

查看答案

下列选项中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祈qǐ祷    斑斓      气冲斗dòu牛  锋芒毕露

B.污秽huì   脑髓suí   一拍既合      来势汹汹

C.嫉jì妒    澎湃pài   鞠躬尽瘁      人迹罕至

D.骊lí歌    屏障       炽chì痛      杂乱无章

 

查看答案

用诗文原句填空。(10分)

(1)山际见来烟,___  _________     ______。(吴均《山中杂诗》)

(2)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独坐幽篁里,___       ____________。(王维《竹里馆》)

(4)峨眉山月半轮秋,__     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5) 故园东望路漫漫,_                 ____。(岑参《逢入京使》)

(6) _      ______________,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7)                   ,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8) 爱国是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古诗词中也不乏表现这一主题的名句,请写出前后相连的两句:

___      ___            ____      ________   __

 

查看答案

生活中,令我们感动的东西很多很多。有时是一种声音,有时是一种色彩,有时是一种状态,有时是一种场景……生活中,我们会有很多不经意的感动。

 请你以“感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文中不要出现与本人有关的人名和校名。

 

 

查看答案

阅读议论文《学问的功用》,回答下列各题(共8分)

学问的功用

①一般人常埋怨现在的青年对于学问没有浓厚的兴趣。平心而论,这大半要归咎我们“教书人”,把学问仅看成“读书”。此外,与社会上一般人对于学问的性质和功用所存的误解也不无关系。近代西方学者常把纯理的学问和应用的学问分开,以为治应用的学问是有所为而为,治纯理的学问是无所为而为。他们怕学问全落到应用一条窄路上,常设法替无所为而为的学问辩护,说它虽“无用”,却可满足人类的求知欲。这种用心很可佩服,而措词却不甚正确。学问起于生活的需要,世间绝没有一种学问无用,不过“用”的意义有广狭之别。学得一种学问,就可以有一种技能,拿它来应用于实际事业,如学得数学几何三角就可以去算账、测量、建筑、制造机械,这是最正常的“用”字的狭义。学得一点知识技能,就能混得一种资格,可以谋一个职业,解决饭碗问题,这是功利主义的“用”字的狭义。但是学问的功用并不仅如此,我们甚至可以说,学问的最大功用并不在此。心理学者研究智力,有普通智力和特殊智力的分别;古人和今人品评人物,都有通才和专才的分别。学问的功用也可以说有“通”有“专”。治数学即应用于计算数量,这是学问的专用;治数学而变成一个思想缜密、性格和谐,善于立身处世的人,这是学问的通用。学问在实际上确有这种通用。就智慧说,学问是训练思想的工具。【甲】就性格说,学问是道德修养的途径。【乙】世间许多罪恶都起于愚昧,如果真正彻底明了一件事是好的,另一件事是坏的,一个人决不会睁着眼睛往坏的方面走。

②现在所谓“知识分子”的毛病在于只看到学问的狭义的“用”,尤其是功利主义的“用”。学问只是一种追求利禄的工具。【丙】一位朋友劝导他的亲戚不让刚中学毕业的儿子去谋小事,说:“你这种办法简直是吃稻种!”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着要让稻种生成大量谷子,预备“吃着不尽”。所以,大学里“出路”最广的学系如经济系、机械系之类常是拥挤不堪,而哲学系、数学系、生物学系诸“冷门”就简直无人问津。治学问根本不是为学问本身,而是为着它的出路销场。在治学问时既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得到出路销场后,当然是“得鱼忘筌”(筌:捕鱼的竹器)了。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如何能期望青年学生对于学问有浓厚的兴趣呢?

  ③这种对于学问功用的狭窄而错误的观念,必须及早纠正。学问是为生活,这本是天经地义的。不过现代中国人的错误在把“生活”只看成口腹之养。“谋生活”与“谋衣食”在流行语中是同一意义。这实在是错误得可怜可笑。人有肉体,有心灵。肉体有它的生活,心灵也应有它的生活。肉体需要营养,心灵也不能荒芜。肉体缺乏营养,必酿成饥饿病死;心灵缺乏营养,自然也要干枯腐化。人为万物之灵,就在于他有心灵或精神生活。所以衡量人的成就并不在他能否温饱,而在他有无丰富的精神生活。一个人到了只顾衣食饱暖而对于真善美毫不感觉兴趣时,他就只能算是一种“行尸走肉”;一个民族到了只顾体肤需要而不珍视精神生活的价值时,它也就必定逐渐没落了。

1.第①段中加点的“如此”,具体指的是什么,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2. 根据文意,将下面的三句话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分)

   ①苏格拉底说得好:“知识即德行。”

②一位教授在编成一部讲义之后,心满意足地说:“一生吃着不尽了!”

③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必定知识丰富,思想敏锐,洞达事理;处任何环境,知道把握纲要,分析条理,解决困难。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3.作者引用“醉翁之意不在酒”、 “得鱼忘筌”意在表明什么?(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