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目送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

目送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象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象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象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1.. 本文描写了“我”六次目送的经历,分别是什么?(6分)

2..分析下列句子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

①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②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3..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4..题目“目送”的含义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3分)

 

1.(1)目送儿子上小学 (2)目送儿子到美国做交换生 (3)目送儿子上大学 (4)目送送我报到的父亲开着小火车离开(5)目送生病住院的父亲坐着轮椅离开 (6)目送父亲的遗体火化。 2.①这是在送儿子第一天上小学的途中的环境描写,结满果实的树说明已经是秋天了,秋天是成熟的季节,儿子也从幼儿园升到小学,慢慢长大走向成熟。孩子们从来到新环境有不安,作为家长的我也是一样。第一次的目送,预示着离别的开始。 ②“闪”、“倏忽”描绘出儿子快速离开母亲的情景,表现了儿子对母亲的淡漠,也体现了母亲的伤心和无奈。 3.承上启下上承儿子留给我的背影,下启父亲留给我的背影。描写了两代人之间的情感。“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进不去儿子的内在世界,就像我离父亲也越来越远。 4.实指是目送着儿子与父亲的背影离开我,目送的背影即是指告别,虚指两代人之间相处的缘分在不断的目送告别中渐行渐远,但是,这又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因此“不必追”。(意思符合即可)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卖伞姑娘

①有些想念是不需要理由的,就像时常跃入我心中的那个姑娘的身影。每当缠绵的细雨裹住这个城市的时候,这种思念就如同四处弥漫的细雨一样,无边无际。

②那是一年前的一个雨夜。路灯在丝丝雨线织成的帷帐里睁着惺松的睡眼,洒下的光映射在路面的积水上。在单位加班昏了头的我下了楼,才知道这个城市的一切都猫进了细雨的怀抱里。我呆望着路灯罩里舒缓而降的雨丝,想起了远在十多公里之外的家,心一横,推着车子撞破了雨幕。

③“先生,您需要一把伞吗?”正准备骑上车子的我,突然听到一个轻盈、温馨的声音。回过头我才发现单位大门外的路灯下站着一位姑娘,怀里抱着一捆伞。她有十六七岁的样子,穿着鹅黄色的薄毛衣和黑色的长裙,背光站着,我看不清她的脸庞。

④我的确是需要一把伞呀!我停下来,仔细地把她怀抱中的十几把雨伞挑了一遍。我那时世俗地想:街头小贩的东西十有八九是假冒伪劣,既然急需,那就买吧,但挑挑拣拣的事儿是不能掉以轻心的。

⑤那姑娘极有耐心地把我打开包装的雨伞又一一地装上。她蹲下来时,一头长发几乎垂到地上,发梢上一缕缕地淌着雨水。

⑥ “姑娘,你卖的是雨伞,为什么不自己用一把?看你,小心淋病了。”我嘴上这么说,手里却没停下挑拣的动作。

⑦ “一用就卖不出去了,这是我这学期的生活费……”姑娘说了半截,止住了话头。我才明白,眼前的这个小贩是个学生。我想接着问她其他的情况,但她再不肯说一句话了,只是细心地拾掇着被我弄乱的雨伞。

⑧事情就这么简单,简单得如同到集贸市场那样。但那个雨夜及时出现的那把雨伞却罩着我。而且,我刚走到半路时,原本温柔细腻的雨丝变成了瓢泼狂暴的大雨。因而,那把雨伞便更显得尤为体贴、尤为及时……

⑨隔了两天,我无意中翻阅晚报时,在一版右下角看到了一幅图片报道。虽然那晚我没有看到卖伞姑娘的面孔,但我从衣着的款式、颜色和报道的内容上却立即断定,她就是我遇见的那个卖雨伞的姑娘。图片报道简练得只有几句说明:“这位贫困大学生昨晚在勤工俭学卖雨伞时,挺着感冒了好几天的病体,因冒雨等待一位付款时掏掉了四百余元钱的顾客,而昏倒在街头……”那个因付款而掏丢了四百多元钱的人肯定不是我,如果是我,那就太富有戏剧性了,而且我对她的挂念也会有充分的理由。报纸上没有她就读的校址,只有她的很美的名字。

⑩又是一个下雨天。我独自走在行色匆匆的人流里,又想起了那个卖雨伞的姑娘。初春的雨水还有几丝凉意,我没有打伞,潜意识里有一种希冀:那个穿着鹅黄毛衣、黑色长裙、看不清面庞的姑娘会不会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

⑾ “先生,你需要一把伞吗?”我真想再次听到那句轻盈温馨的问话。

此时的我没有雨伞,但我总觉得头顶有一把粉红色的雨伞,伴我在每一个雨天里……

1..文中卖伞姑娘有哪些主要性格特点?阅读全文,简要回答。(3分)

2..文中画线的句子描写都很生动,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分析。(6分)

①每当缠绵的细雨裹住这个城市的时候,这种思念就如同四处弥漫的细雨一样,无边无际。

②“一用就卖不出去了,这是我这学期的生活费……”姑娘说了半截,止住了话头。

3..第⑧段中说:“而且,我刚走到半路时,原本温柔细腻的雨丝变成了瓢泼狂暴的大雨。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4..文章最后说“此时的我没有雨伞,但我总觉得头顶有一把粉红色的雨伞,伴我在每一个雨天里……”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查看答案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信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3分)

2011年3月10日12时58分,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24.7N 97.9E)发生M5.8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截至2011年3月10日17时43分,地震已造成盈江县22人死亡,174人受伤,灾情仍在进一步统计中。

记者从云南省政府办公厅获悉:盈江县救灾帐篷、棉被、大米等发放工作全面展开。当地拟定了7600万元救灾资金的分配方案,将尽快下发。另据云南省纪委消息,中央纪委、监察部紧急下拨100万元,用于支持灾区纪检监察机关的抗震救灾工作。

 

查看答案

下面这段文字有三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3分)

①《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围绕一个“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电视节目,讲述了孟买贫民窟的一个男孩寻找爱情并幸运获得大笔财富。②影片体现了孟买赤贫阶层的生活,那里有触目惊心的大垃圾场,孩子们肮脏却纯真的笑脸,臭水坑边绚烂的纱丽……③影片结束时女主角灿烂的笑容给了尘世中追求幸福的所有人以力量和勇气。

 

查看答案

用上恰当的关联词语,将下面三个短句组合成一个复句。(句序合理,语意贯通;可以删去和调换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①这次比赛裁判的判罚有一些问题。

②朝鲜队今天比我们做得更好。

③中国队需要调整自己的训练方向和比赛心态。

 

查看答案

文学常识填空。(3分)

①《阿长和<山海经>》出自鲁迅的散文集《            》。

②《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           

③《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            期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