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白杨礼赞(13分)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①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

白杨礼赞(13分)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①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②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③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④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⑤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⑥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181.文中“坦荡如砥”形容的对象是高原的___________(空旷、辽阔、平坦)。(2分)

    192.选段二中能概括作者所见的是第     句。(1分)
3.作者由所见而产生的所感有两点,这两点是:“        ”、“        ”和“       ”、“         ”(用文中词语填空)。(4分)
4.第二段描写高原的景色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5.文中第二段的第一个和第三个段破折号的用法有什么不同?(2分)

 

1.平坦 2.① 3.雄壮、伟大和倦怠、单调。 4.(1)交代白杨树生长的典型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 (2)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5.第一个破折号表示解释,第三个破折号表示话题的转换。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坦荡如砥”的意思是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在这里突出了高原的平坦。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意思的能力,理清思路是理解文章的枢纽,是形成阅读能力的一项根本技能。“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总领写景部分,因为下文主要描写的就是“黄土”(黄)和“麦田”(绿)。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然后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提炼出相关信息。概括要点时,尽量摘引原文词句来概括归纳,并注意答题的全面完整。“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即作者的所感,是答题的依据。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一、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三、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四、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五、推动情节的发展。作答时应结合文段具体分析,此题中“高原”是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以环境的不平凡突出白杨树的品质。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解题时要细读语句,了解标点的正确使用方法。破折号是一个用途比较广的标号,它的作用很丰富:1、表示破折号后面是解释说明的部分。 2、表示意思的递进。 3、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 4、表示语音的延长 5、表示语音较大的停顿或中断。 6、表示总结上文。作答时要结合上下文来回答。 考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4分)

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1.与“如是者六七始已”中的“已”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可以已大风挛瘘疠         B.钞已朗诵一过

C.情不能自已               D.扁鹊已逃秦矣
2.翻译文中划线的四处词语,完全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抄写后朗诵一遍          B.像这样

C.在水里洗好几次          D.把读书的房间题名

 

查看答案

捕蛇者说(12分)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是进亦忧,退亦忧     

B号呼转徙             人不知不愠   

C积于今六十         之犯死者二焉

D殚其地之,竭其庐之入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解释下列第(1)句中加点的词语,并将第(2)句译为现代汉语。(4分)

(1)死者相         以尽吾齿     

(2)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3.第一段文字引述的是蒋氏悲痛的哭诉,表明全段答话核心的一句话是:

                                                                (2分)
4.蒋氏捕蛇九死一生,却不以捕蛇为苦,反而自得其乐(“熙熙而乐”)。造成这种反常心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句话回答(不超过10字)。(2分)

 

 

 

 

 

 

 

 

 

 

5.“蒋氏大戚”,蒋氏为何“大戚”?而“余闻而愈悲”,我为什么悲?(2分)

 

查看答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4分)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    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2.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某班同学搜集到的资料,请仿照示例(语言结构可与示例不同),拟写一条20字以内的宣传标语。(4分)

【材料1】 梅州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客家山歌”和“广东汉乐”两个项目还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材料2】 梅州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歌,它盛行于广东省东北部客家地区并流传到海外客家人聚居地。

【材料3】 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的广东汉乐,是广东三大乐种之一,传入广东梅州至少有700多年历史。

【材料4】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都通过与大中小学校合作等不同形式在扩大影响,培养了众多的后继人才,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标语示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客家人精神家园。

请拟标语: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5分)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牛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这段文字出自           ,其作者是           。文章以主人公           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主人公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最低层饱受折磨和侮辱。有着            的精神、        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