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小题。 【甲】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题。

【甲】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左传》)

【乙】曹玮用兵

曹玮知镇戎军日①,尝出战小捷,虏兵②引去。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③,缓驱而还,颇失部伍④。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⑤军。不若弃之,整众而归。”

玮不答,使人候。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虏军将至,迎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⑥决战。”虏方苦疲甚,皆欣然,严军歇良久。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相驰矣。”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遂弃牛羊而还。徐谓其下曰: “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

比其复来,几⑦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⑧不能立,人气亦阑⑨。吾以此取之。”(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知:主管。镇戎军:地名,今宁夏固原,宋时边地重镇。日:……的时候。②虏兵:敌军。③辎重:军用器械、粮草、营帐等的统称。④部伍:兵士的队伍行列。⑤縻(mí):束缚。⑥少选:一会儿。⑦几:接近。⑧痹:麻痹。⑨阑:残,尽。
1.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限加两处)。(2分)

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公将鼓  不若弃           B.可一战    故为贪利诱之

C.入见   止以待之          D.战长勺   玮曰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小惠未             (2)神弗

(3)玮侦虏兵已远       (4)玮又使人谕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这两篇短文中,曹刿和曹玮都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从文中他们的相关论述看,甲文中战斗取得胜利的原因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各是什么?乙文中战斗取得胜利的原因最关键的又是什么?( 3分)

 

1.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每个标点符号1分,共2分。) 2.C(2分) 3.(1)通“遍”,遍及,普遍 (2)赐福,保佑 (3)离开 (4)派遣 (每个词1分,共4分。) 4.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共2分,每错译一个词扣1分,扣完为止。) 5.甲文中战斗取得胜利的原因是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在军事上后发制人。乙文中战斗取得胜利最关键的原因是避敌锐气。(每点1分,符合文意即可,共3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句中“数十里”表示事情发生的地方,“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是事件发生的原因,“遽还袭之”是事件发生的结果,所以在这三段文字之间要停顿,前面用逗号,最后用句号。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虚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文言文中虚词大多一字一义,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C项中的“于”皆是“于是”的意思。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解答思路同上。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文言文中大多一字一义解释时可以单字扩充为双字来解释,如本题中“使”为“派遣”,还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福”为形容词作动词,意为“赐福”,“徧”通“遍”,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顺序。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是“鼓”字,作动词“击鼓”,数词要译成数量词,“作”“衰”“竭”“再”要译准确。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两文内容大至相同,都用人物的语言说明了“取胜的原因”。阅读两文,了解内容,抓住人物的语言,找到相关的语句即“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彼竭我盈,故克之”“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理解概括。 【考点定位】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本诗前三联运用            修辞手法,热情赞美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      的气势。(2分)
2.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着怎样的生活哲理?(3分)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现在,雾霾的阴影依然笼罩在人们心头,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依然让人触目惊心。

下面请你参加以“远离雾霾世界,还我蓝天白云”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下列各题。

(1)请从下面几则材料中概括出两条主要信息。(每条不超过30字)(2分)

材料1:雾由水汽组成,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悬浮大量水滴或冰晶微粒,使水平能见度降至1公里以下的天气现象。霾是大量PM2. 5等颗粒物漂浮在空气中,使水平能见度大于1公里但小于10公里的普遍空气混浊现象。雾霾的主要成分是碳黑、硫酸盐、硝酸盐、有机颗粒、飞灰、矿物颗粒、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各种有机气体化合物等。

这些污染物在空气中反复循环,会诱发糖尿病、癌症、心血管病、肥胖、免疫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材料2:造成空气严重污染的源头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燃煤、机动车尾气、工业生产、市区扬尘的大量排放、农村露天焚烧秸秆、节假日燃放烟花爆竹等等。天气扩散条件不利,区域污染和本地污染影响叠加,又加重了污染程度。

材料3:针对大气污染问题,鄂州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专项治理措施,其中包括:在城区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大力整治工业污染,尤其是重点企业因乱排滥放造成的污染;开展环保部门综合督查试点工作,建立环保监管长效机制;自2015年5月1日起,全市行政区域内禁止露天焚烧秸秆等。

2015年6月,又启动了省级生态城市的创建工作。

(2)为远离雾霾世界,还我蓝天白云,请你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2分)

(3)针对农村露天焚烧秸秆的突出问题,鄂州市政府督查室、市环保局成立了督查组深入农村展开巡查。假如你是督查组的一员,遇到一位农民老大爷正准备焚烧秸秆,你将怎么劝说他?(4分)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用作品原句填空。(6分)

(1)子曰:“岁寒,                    。”(《<论语>十则》)

(2)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4)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5)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

(6)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委婉地表达自己期望得到朝廷重用愿望的句子是:“                                            ?”

 

查看答案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甲骨文是中国文化的活化石,它与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一样,在各自环境中独立诞生,但传承 3000年以上的,只有汉字。

②这种文字对 3000多年来中国文化产生了根本的影响。

③后期的隶、楷、行、草,均发轫于斯。

④在河南安阳殷墟文字博物馆,可以看到世界三大最古老的文字体系之一——甲骨文。

⑤十几亿中国人今天使用的汉字,即源自甲骨文。

⑥它不仅证明古老的汉字是独立起源的,还提供了中国古代独立的造字法则。

A.①⑥⑤③④②   B.④⑥②⑤③①   C.①②⑤③④⑥   D.④⑤③⑥②①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醉翁亭记》《记承天寺夜游》都是“唐宋八大家”的作品。

B.“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此句中的“辰牌”相当于上午七时至九时,“申时”相当于下午三时至五时。

C.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在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其中闰土、阿长和孔乙己都是其小说集《呐喊》中的人物。

D.英国讽刺作家和政论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小说《格列佛游记》讲述的是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以及马(慧骃)国等地的经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