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环境可测,生产可控,质量可...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环境可测,生产可控,质量可溯—— 一种新型智能化农业模式崭露头角

B.有的人不知感念恩情,反而把接受捐助当成习惯,把别人的帮助看作孤陋寡闻

C.许多学生循规蹈矩有余,独立思考不足,更别说具备质疑权威、挑战权威的勇气。

D.先秦楚国的丝织品,通过西南水路,途经云贵输往缅甸、印度一带,这一条古丝绸之路,更鲜为人知

 

B 【解析】 试题分析:了解成语,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若是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就用反选排除法来判断。本题是选择“不恰当”的一项,直接判断。B句中“孤陋寡闻”形容学识浅陋,见闻不广,或对世事了解的不多,不符合句意。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词语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烦躁    分歧    眼花缭乱    黄粱美梦

B.筹划    松驰    见异思迁    变幻莫测

C.就绪    肤浅    目不瑕接      通宵达旦

D.缔造    凌驾    精兵简政    锋芒必露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丧()        挑(xìng)  于中(

B.解(pō)    待(è)     风雨如(huì)

C.沉(jìn)      香(pèn)   藏污纳(hòu)

D含(yùn)       养(shàn)    浑身数(xiè)

 

查看答案

梁启超和陈寅恪的“争”与“不争”展现了他们的君子风范,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有过“争”或者“不争”的经历。回想这些经历,“争”,或许是学习上的力争上游、辩论中的据理力争、赛场里的谁与争锋……“不争”,或许是矛盾冲突时的主动示弱、荣誉评比时的随意安然、素淡日子里的快乐满足……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以《我的》或《我的不争》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①先将题目填写在横线上。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查看答案

怀兰亭雅集(15分)

绝版的暮春

朱以撒

又是一年三月三。兰亭的上空澄澈得如同小儿的眼神,修竹在温润的地气里拔节,有风吹过,春日最有风韵的那个部分就是由竹林中的绿意释放的。

已经一千六百多年过去了,大多琐屑的日子被人淡忘,只是这一天,人们照例要汇聚兰亭,纪念书圣,弘扬书道,效晋时士人流觞曲水,吟诗作赋。我们正努力地复原着当时的仪式,贴近那一场盛会。而今,利用这种仪式,文人们是否能够抵达那个烟水遥遥的深处呢?

公元353年暮春之初,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很欣喜地写道: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四十多人行走在山间林木道中,士林中很有影响的谢安来了,高僧释支遁来了,王羲之带了几个儿子一起出动,最小的是献之,此时九岁。四十余人其乐陶陶地相拥着,披一身茂林修竹中倾泻下来的温暖阳光            。流觞到处,诗思敏捷者脱口而出。谢安、王羲之、孙绰等二十余人很快成诗,博得一片好评;卞迪、丘髦等十余人一时难以即席吟诵,罚酒三巨觥。年少的王献之参与这样的成人活动,一时不知所措,也只好喝了罚酒。一切都是自如的,随意的,唯有这样,雅集才充满了无拘无束的气氛。

谢安也参加了兰亭雅集,和一个普通文人一样,成四言五言诗各一首。在雅集中,丝毫不见他有与人不同之处。从文人角度看,谢安的影响要胜过雅集中的每一个人。从职务上看,谢安历任了桓温司马、吏部尚书,东晋孝武帝时甚至位居宰相。这样的人在兰亭雅集中,与大家平等,无人着意提起,也无专文渲染。这正是晋文人的自由精神、自由文风。难得的是谢安的平常心,更难得的是诸士人的平常心,以至达到了自由的最大值。

山水怀抱中的文人相聚,适意是雅集的动力。由于适意而毋需相互提防、戒备,你愿意怎么着就怎么着吧,每一个相与者都重在个性上、精神上的享受,追求浪漫散怀、从容悠然的趣味。一次寻常的文人聚会能流传下来,恐怕远远超过了所有参与者的料想,他们只是觉得快乐了一天,一身轻松地披戴着芳草野花的香气回家。

今日的兰亭依然清幽静谧,只是人工痕迹多了,不是当年的草莽情调,渐渐把自然气味逼到角落,以至似有若无了。在孙绰笔下,短短数字已将遥不可复的景致移到了眼前,乃席芳草,镜清流,览卉木,观鱼鸟,远比今日所见丰富。像《兰亭序》这样的美文,亦是这样,一个高度确立了,后人有再多的兰亭修葺,至多是一种怀旧、仿效。

公元353年的这个暮春之后,我们的许多集会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我们在追随复制中想念和回顾,那往日已淡如竹林中袅袅的烟水气了。

在暮春,的确可以沿着兰亭方向走,找回日渐失去的脾性和情怀。
1. 绝版的东西往往弥足珍贵。公元353年的那个暮春,究竟有些什么让人觉得珍贵而不可复制?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答出三点即可。(3分)
2. 仿照第③段划横线句子,顺其思路,再写一句话,表现兰亭雅集的美好。(2分)

四十余人其乐陶陶地相拥着,披一身茂林修竹中倾泻下来的温暖阳光                         
3. 第④段重点介绍了位居宰相的大文豪谢安参加兰亭雅集的情形,加点的丝毫一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2分)
4. 适意是雅集的动力。请用第⑤段的相关语句说说适意的内涵。(2分)
5. 孙绰短短数字已将兰亭遥不可复的景致移到了眼前,请赏析第⑥段划波浪线句子的妙处。(2分)
6.沿着兰亭方向走实际上是告诉我们要弘扬传统,重塑雅集。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找回日渐失去的脾性和情怀?(2分)
7. 积累链接:作者说春日的风韵是竹林的绿意释放的,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用一个诗句表现了草地上的春日风韵,请写出这一诗句。(2分)

 

查看答案

慕君子风范(10分)

君子的争与不争

蒋骁飞

民国四大国学大师之一的陈寅恪学贯中西,通晓30多种文字,但他不屑于考证书,连一张文凭都没有。

梁启超知道他是匹千里马,便极力向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举荐。最终,清华大学破格聘用这名高中生为大学教授。

按理说,陈寅恪从此应该对梁启超感恩戴德才对,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两人在相处中,丝毫看不出陈寅恪对梁启超的追随

一天上午,梁启超刚上班,同事就递给他一份学报,说:陈寅恪又要和你干仗了!梁启超接过学报一看,上面有一篇署名陈寅恪的文章,矛头直指自己。

原来,梁启超曾写过一篇有关陶渊明归隐动机的论文。他认为,陶渊明弃官归隐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士大夫阶层寡廉鲜耻,普遍缺乏道德感,他纵然没有力量改变现实,起码也不愿同流合污,把自己的人格和操守丢掉。陈寅恪则提出不同见解,他认为陶渊明辞官回家种田,是因为东晋被灭之后,他耻于事二主,才发誓不与新政权合作。

面对陈寅恪的针锋相对,梁启超毫不在意恩师的威信受到挑衅,大笑道:“这小子总是和咱过不去,咱要再写一篇好好和他过过招。

一旁的同事与陈寅恪有些恩怨,见梁启超如此说,便低声建议道:梁先生,这陈寅恪别有用心,他是在含沙射影骂您啊!先生您在清朝做过官,在当今民国又做过官,陈寅恪这不是影射您在事二主吗?梁启超一听,脸顿时黑了下来,很是难看。突然,他怒气冲冲地对那个同事喝道:你滚!陈寅恪的为人我是知道的。请以后不要以小人心腹揣度君子胸怀!那个挑拨是非的同事旋即狼狈地走开了。

陈寅恪得知此事后,对梁启超的人品更加钦佩了。梁启超和陈寅恪尽管常常为了学术分歧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但在工作和生活中相互尊重和信任,从不听信他人挑拨,这样的君子之交以及争与不争的境界无法不令人敬佩。
1.通读全文,找出最能具体体现梁启超和陈寅恪不争的语句,完成下边的读书卡片。(2分)

满分5 manfen5.com
2.不争是矛盾的,为什么是君子,不争也是君子?请你概括出不争各自蕴含的君子风范。(2分)
3. 相反,陈寅恪经常为一些学术问题和梁启超争吵不休,面红耳赤、怒目相视的场面时有发生。他们之间的恩怨一度成为好事者的说词。这句话是从文中抽出来的,你认为应该放在第 段和第 段之间。(2分)
4. 文章虽然短小,但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却不尽相同,富于变化。指出文中第⑦段划线句刻画梁启超和陈寅恪的不同方法。(2分)
5. 积累链接:梁启超和陈寅恪是人中君子,莲花是花中君子,请默写周敦颐《爱莲说》中表现莲花如君子一样行为方正、美名远播的句子。(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