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2分) 君子知“怕” ①朋友是个小心谨慎的人。生活中,家...

阅读下文,完成题。(12分)

君子知“怕”

①朋友是个小心谨慎的人。生活中,家里没人他从不让家用电器工作,怕引发火灾;晚上睡觉他一定会关掉煤气,怕发生泄漏;上街绝对遵守交通规则,怕出现意外。工作中,他遵章守纪、秉公办事,怕一不留神成为阶下囚。

②我非常赞赏朋友的做法,因为他知“怕”。其实,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不都应该心存畏惧吗?

③个人应该懂得畏惧。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命就是老天爷赐予的命运;大人是指有地位、有号召力的人;圣人之言,是指古往今来那些道德高尚的人所发表的言论。孔子所说的“君子三畏”是否适用于今天的社会生活,我们姑且不去讨论,但对于他“人要知畏惧”的主张,我双手赞成。在现代社会,我觉得人应该“怕”的至少有两种:一是应该“怕”法律,就是要遵守基本的法律与规章制度,用古人的话说,叫“畏法度”;二是应该“怕”道德,也就是那些虽不违法,但明显违背社会道德、会被人戳脊梁骨的事绝对不做。那些因为图一己之欲、逞一时之快而无视法律和道德的人,当他们为自己的“无所畏惧”痛悔不已的时候,不也正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吗?

④不仅个人要学会知道“怕”,一个国家也是如此。许多国家都经历过苦难和挫折,人民曾经深受其害,国家的文明进程也大大受挫。有的国家不知“怕”,对过去的苦难和挫折毫不上心,总是好了疮疤忘了疼;有的国家却总是“怕”着,生怕类似的悲剧重演,因而他们总是居安思危,充满忧患意识。1845年,一种卵菌登陆爱尔兰岛,使得全岛土豆减少三分之一,灾荒一直持续到1852年。这场大饥荒使爱尔兰人口锐减20%至25%。爱尔兰人没有忘记这场苦难,他们在首都街头竖起了大型的纪念雕塑,其中一组饥民的群像栩栩如生,那哭天喊地的表情时刻提醒人们不能忘记历史。在罗斯康芒郡的一座庄园里设立有大饥荒博物馆,里面有关于这场饥荒的最完整的收藏。爱尔兰的史学家和文学艺术家更没有忘记这场大饥荒,关于这场饥荒的著作、论文、文艺作品如潮喷涌。生活是公正的,像爱尔兰这样知“怕”的国家,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往往有备无患,因而幸运地躲避了后来一些灾难性的意外事件。

⑤中国人一向讳言“怕”,在一些人看来,说自己“怕”,就等于承认自己怯懦,其实这完全是误解。一个人知道必要的“怕”,他才可能去做好人、善人,去做君子;一个国家知道必要的“怕”,它才会将各种社会规则和保障体系设计得很完备,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温暖、快乐的命运共同体。                                                

(文/游宇明,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
2.请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4分)
3.第⑤段中加点的词语是如何体现议论文语言严密性的?(3分)
4.下面的材料如果作为本文的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中合适?请说明理由。(3分)

【材料】1958年,我国开始了原子武器的研究。邓稼先奉命主持设计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分别于1964年和1967年爆炸成功,我国国防自卫武器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危机。

 

1.(2分)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应该心存畏惧。 2.(4分)首先提出“个人应该懂得畏惧”的分论点,然后引用孔子的名言作为道理论据,来论证“人要知畏惧”,接着阐述了“怕”的内涵,最后从反面举了一些人因无所畏惧而痛悔不已的例子,来论证个人应该懂得畏惧的道理。 3.(3分)“必要”起限定作用,强调在一些事上心存畏惧是必要的,但这并不等于承认自己怯懦。 4.(3分)应该放在第④段。我国成功研制原子武器,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危机,正是一个国家“知怕”的体现,放在第④段,可以证明本段“一个国家也要知怕”的观点。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论点的掌握。议论文的论点一般是题目或含在第一段中、最后一段中。是一句话的形式呈现的。仔细分析本文,结合根据朋友的故事总结出的结论,可知,本文的论点是: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不都应该心存畏惧吗?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学生了解议论文中论据的类型以及论据证明论点的作用,分析时,结合具体语境来阐述论据所起的具体作用。 答题方法: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本段:首先提出“个人应该懂得畏惧”的分论点,然后引用孔子的名言作为道理论据,来论证“人要知畏惧”,接着阐述了“怕”的内涵,最后从反面举了一些人因无所畏惧而痛悔不已的例子,来论证个人应该懂得畏惧的道理。 【考点定位】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此类型的题目,从议论文语言特点方面考虑。议论文语言特点准确性、严密性。“必要”起限定作用,强调在一些事上心存畏惧是必要的,但这并不等于承认自己怯懦。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2)论据和论点是否相符,如:我国成功研制原子武器,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危机,正是一个国家“知怕”的体现,放在第④段,可以证明本段“一个国家也要知怕”的观点。 【考点定位】分析论据的类型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玉山道中

[元]萨都剌

积雨千峰霁,溪流两岸平。野花多映水,山鸟自呼名

人语随乡变,官船带月行。江南数千里,无处不关情。

【注释】①霁:雨后或雪后转晴。

请描绘诗中画线句呈现的景象,并说说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查看答案

 

古之君民,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身已终矣,而后世化之如神,其人事审也。

魏武侯居中山也,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骤战而骤胜。”武侯曰:“骤战而骤胜,国家之福也,其独以亡,何故?”对曰:“骤战则民罢骤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罢民然而国不亡者天下少矣。骄则恣,恣极物;罢则怨,怨则极虑。上下俱极,吴之亡犹晚。此夫差之所以自殁于干隧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有改动)

【注释】①君民:统治百姓。②审:弄明白。罢:通“疲”,疲乏。④殁:死。⑤干隧:地名。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古之君民          陈胜,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B.忠以导之          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C.魏武侯居中山也    此则岳阳楼大观也(《岳阳楼记》)

D.极物            然徒步汗出浃背(《满井游记》)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2分)
4.选文通过魏武侯与李克的对话,阐述了怎样的治国之道?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2分)

 

查看答案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秦王不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3)故不错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3.同样是拒绝秦王的易地要求,安陵君语气         ,而唐雎语气         。(2分)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6分)

(1)《水浒》中有些人物的性格是发展变化的。例如,林冲的性格起初主要表现为        ,而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中,他爆发出了        精神。(2分)

(2)有人说: “能否守住尊严,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姿态。”请以《骆驼祥子》中的祥子为例,从正反两方面各概括一个情节印证这句话。(4分)

 

查看答案

默写填空。(12分) 

(1)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毛泽东《沁园春·雪》)

(2)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峨眉山月歌》)

(3)子曰:“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4)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陈与义《登岳阳楼》)

(5)在《渔家傲·秋思》中,词人范仲淹揭示守边将士心理矛盾的句子是:                    

(6)仕途受阻,李白希望不泯,写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局动荡,杜甫直抒济世心愿,写下了“                               ”。(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句子回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