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江寺公园这株白兰花的花期...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江寺公园这株白兰花的花期就快到了,而且能从5月持续到10月, 参差不齐地开出数百朵花。

B.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云雾缭绕,群山起伏,微风轻拂,群山若隐若现,仿佛身披薄纱的仙女翩翩起舞,这惟妙惟肖的绝美风光吸引了众多游人。

C.年近九十的谢欣在文史哲的修养与悟道上已达高境,以几十年的教学经验和实景山水创作实践作为基底,创作挥毫而书之,一气呵成,自由自在。

D.我们要记住“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道理,敬爱、尊重我们的老师。

 

C 【解析】 试题分析:A中“参差不齐”不能修饰“开出”;B中“惟妙惟肖”是指描写和模仿生动形象。这里不合语境;D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记取以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这里不合语境。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2分)

A.褓(qiǎng)  xiá)   怒不可 è)    辛苦恣 jū)

B.梁(jǐ )     渎(xiè)    不及防( cù)   成吉思(hán )

C. (shěn)    (xīn )    分明(zēng)   不舍(ɡuō)

D.挑(xìn)    桥(jiàn )  一事(zhōng)  面面厮(qū)

 

查看答案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完成任务。

题一:请以“有一种         让我铭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字数在700字左右。

要求:(1)根据你的生活积累与感悟,将题目填充完整。(2)文章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表达方式要多样,叙事中要突出描写,要有恰当的议论和抒情。

题二: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文。

路边长着一株雏菊,一个小女孩每天都来给它浇水。然而有一天,小女孩不来了。雏菊开始担心起来,它将从哪里获得维持生命的水?“总会有办法的。”雏菊鼓励自己说。她闭上眼睛,陷入了深思……它开始努力向下生长它的根。它的根向泥土下越扎越深,终于从深深地泥土下品尝到清凉而甘甜的水。日子一天天过去,雏菊长得越来越茁壮,开出了新的花朵。

要求:(1)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一篇作文,600字以上。(2)立意自定,文体(诗歌除外)自选,题目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及含义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深层次阅读赏析(共13分)

我的老师

苏叔阳

①春天又到了。

②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迎春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春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③这时候,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入天空的风筝。

④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从膝以下全部截去,靠一根被用得油亮的圆木棍支撑。有一次,他讲课讲到女娲造人的时候,笑着对我们说:“女娲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也变成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了,有的人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教室里自然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添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⑤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根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写板书的时候,他用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次的一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⑥他的课讲得极好。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后来,我考入大学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⑦他喜欢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述说自己学习的心得。倘若有同学说得流畅、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室一角,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在记分册上写下分数,大声地说:“好!满分!”倘若有同学说得不好,他便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那每一次点头都能给学生一些鼓励。这情景,今天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⑧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⑨当一天的功课做完,暮色还没有笼罩校园上空的时候,常常有成群的学生到操场上来看他放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让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道:“起!”便不断扯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窜入云霄。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脸上飘起得意十足的稚气,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那时候,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年过五十的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⑩离开他已经近三十年了,但他仍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飞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的幻梦的风筝永远陪伴着我的心,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1.本文回忆了关于刘老师的哪些事情?试补充完成下面的填空。(2分)

(1)在历史课上,刘老师解释他缺一条腿的原因;

(2)                                                                               

(3)                                                                                 

(4)刘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放风筝。
2.本文作者没有重点写刘老师的教学和奉献,而是详写刘老师和学生一起放风筝,这是为什么?(2分)

                                                                                     

                                                                                  

                                                                                  

3.怎样理解文章第⑩段中“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飞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这句话的含义?(2 分)

                                                                                  

                                                                                  
4.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天里尽情飘舞,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春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而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2分)

                                                                                      

                                                                                  

(2)他讲课讲到女娲造人的时候,笑着对我们说:“女娲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的泥巴变成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了,摔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2分)

                                                                                  

                                                                                  
5. 文章第⑨段结尾处提到“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请围绕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谈你的看法。(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题。(14分)

【甲】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选自晋朝·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隆中对》)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出师表》。                    

(选自晋朝·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白帝城托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将军宜枉驾之(            (2)欲大义于天下(     

(3)臣敢股肱之力(            (4)乃治戎讲武,以大举(     
2.下面各组中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此殆天所以将军                所出          

    B. 欲伸大义天下                  先主永安病笃

C. 高祖之以成帝业                结和亲

D. 今操已拥百万                ,又领益州牧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2)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
5.【甲】【乙】两段选文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请结合以上两段文字,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回答。(4分)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文中敌论点是什么?作者的正面论点是什么?(均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2.下列对文段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第③段的“他信力”和第⑤段的“自欺力”加双引号起到讽刺否定作用。

B.本文标题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以问句形式出现,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感情强烈。

C.“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这句话中的“中国人”指的是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D.本文作者先承认对方论据是事实,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谬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