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下题(10分)
走近森林
张志毅
①森林是以树木为主体的许许多多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森林里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森林资源按自然属性可划分为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两大类。其中生物资源又可分为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三类。植物资源包括林木资源(乔木、灌木和竹子)和非林木资源(藻类、地衣、苔藓、蕨类和其他种子植物等);动物资源主要包括哺乳动物、爬行动物、森林昆虫、鸟类和鱼类等;微生物资源主要包括各种菌类、支原体、衣原体等。非生物资源主要是指支撑森林生物的林地土壤、水分等资源。可见森林是地球上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资源库,而且其主要部分即森林生物资源部分,是可以持续利用的可再生资源。
②森林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同时,森林还具有维护地球生命、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价值。
③森林可以给人类源源不断地提供木材产品和林副产品。木材产品主要包括原木、锯材、纸浆材、人造板材等;林副产品主要包括森林动物与微生物提供的各种产品等。为人类提供这些产品无疑是森林的重要功能。
④森林是生态平衡的主要调节器。森林可以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使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是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纽带,对保持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起着中枢和杠杆作用。可以说没有森林就没有生态平衡。
⑤森林能够有效地涵养水源和防止水土流失。森林凭借庞大的林冠、深厚的枯枝落叶层和发达的根系,能够起到良好的蓄水保土和减轻地表侵蚀的作用。据测算,5万亩森林的蓄水量约有一百万立方米。在森林被破坏或无森林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许多河道和水利设施不断受到泥沙淤积,经常造成水灾。
⑥森林能够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目前地球上的500万~3000万种生物中,有一半以上是在森林中栖息繁衍。
⑦森林能够有效地缓解“温室效应”。由于近代人类大量使用石化燃料,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升高,引起地球上的“温室效应”。每公顷森林平均每年可吸收20~40吨二氧化碳,同时放出15~30吨氧气。
⑧森林能够有效地净化空气,城市中路旁的林带可以阻挡沙尘,滞尘率高达70%~90%。同时林带还有降低噪声的作用,噪声经过30米宽的林带可降低6-8分贝。
1.简要概括森林有哪些作用?(6分)
2.阅读下面的材料,请借助上文的知识,说说密云水库上游大面积植树造林的原因。(4分)
材料:1960年,总库容43.75亿立方米的华北最大人工湖--密云水库建成时,上游林地面积只有40万亩。50年来密云通过植树造林、爆破造林、飞播造林等多种形式,在库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绿化荒山行动。现在水库上游林地面积已达133万亩,林木覆盖率77.16%,密云水库上游已经成为北京林木面积最大、林木覆盖率最高的地区。
名著阅读(8分)
1.请你从以下“备选名著”中选择两部,仿照示例,完成书签。(句式大致相仿即可,4分)
备选名著:《繁星.春水》《水浒》《西游记》《鲁滨逊漂流记》
示例:贝多芬扼住命运咽喉,奏响生命乐章。——《名人传》
(1)
(2)
2.简答题。(4分)
在《简·爱》阅读交流中,很多同学拿来了书,当讨论到某些章节时,却意外发现有下面两种译本,你更喜欢哪一种?请你联系小说相关情节,并结合简·爱个性,发表你的看法。
版本一: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祝庆英译)
版本二: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不是想错了吗?——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黄源深译)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下题。(共18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乙]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 傥②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选自司马光《居安思危》)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傥:通“倘”,倘若。
1.下面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B.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C. 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D. 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4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3)四夷俱服( ) (4)诚自古所希( )
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君谓计将安出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C.国恒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 病虽愈,犹宜将护。
5.通读【甲】【乙】两文,回答下面问题。(6分)
(1)甲文探讨了 和 两个问题,论述了
“ ”的道理。 (4分)
(2)乙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2分)
综合性学习(10分)
近期,关于“全民阅读”的话题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请你根据以下提供的材料完成各项任务。
材料一: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报告中首次提到倡导全民阅读。李克强在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倡导全民阅读。”
材料二:2013年11月12日,河南省汤阴县古贤镇小朱庄村农家书屋内村民正在看书。现在的“农家书屋”已成为实实在在的“淘宝驿站”,为农民增收致富架起了“信息桥”。农家书屋工程开始于2005年,受到了基层组织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参与。截至2012年8月底,农家书屋已覆盖全国所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提前三年完成了“农家书屋村村有”的任务。农家书屋让农民在提高文化素养的同时掌握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培养了一批“活字典”“土专家”。
材料三:下表是2013年4月18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传统报刊阅读率 | 50.1% | 46.9% | 45.6% | 41.5% | 40.2% |
数字媒介阅读率 | 20.5% | 24.7% | 32.8% | 38.4% | 40.1% |
(注:“阅读率”指有经常阅读行为的国民在全体国民中所占的比例。“数字媒介阅读”是指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读取等阅读方式。)
1.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所包含的主要信息。(4分)
2.根据材料三的图表,你能得出哪些结论?并说明产生这些结论的原因。(4分)
3.为了吸引更多市民积极参与阅读活动,团县委想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对此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请写出两种活动形式。(2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题。(10分)
在一个村庄里,住着一位( )的老人,村里有什么疑难问题都来向他( )。有一个聪明又调皮的孩子,想要故意为难那位老人。他捉了一只小鸟,握在手掌中,跑去问老人:“老爷爷,听说您是最有智慧的人,不过我却不相信。如果您能猜出我手中的鸟是活还是死的,我就相信了。”老人注视着小孩子狡黠的眼晴,心中有数,如果他回答小鸟是活的,小孩会暗中加劲把小鸟 掐死;如果他回答是死的,小孩就会张开双手让小鸟飞走。老人拍了拍小孩的肩膀笑着说:“这只小鸟的死活,就全看你的了!” 每个人的前途与命运,就像那只小鸟一样,完全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升学也罢,就业也好,创业亦如此,只有努力,才会有成。一位哲人说□人生就是一连串的jué择,每个人的前途与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生命需要自己去承担,命运更需要自己去把握。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这就是当今社会的正能量和主旋律。
(选自中国佛教网.故事,有改动)
1.请用正楷字将语段中画横线的文字和标点符号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里。(3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填字母)。(3分)
(1)jué择( )(2)调(A.tiáo B.tiào)皮 ( ) (3)狡黠(A.jié B.xiá)( )
3.请为文章括号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序号。(2分)
(1)在一个村庄里,住着一位(A.睿智 B.机智)的老人。( )
(2)村里有什么疑难问题都来向他(A.询问 B.请教)。( )
4.结合语境,给下面句子的方框处加上恰当的标点。(2分)
一位哲人说□人生就是一连串的jué择,每个人的前途与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生命需要自己去承担,命运更需要自己去把握。
根据提示默写古诗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 ?”(《论语.学而》)(1分)
(2)亲小人,远贤臣, 。(诸葛亮《出师表》)(1分)
(3)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 , 。(李白《行路难》)(2分)
(4)半亩方塘一鉴开, 。问渠那得清如许? 。(朱熹《观书有感》)(2分)
(5) ,吟鞭东指即天涯。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2分)
(6) ,帘卷西风, 。(李清照《醉花阴》)(2分)
(7)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