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闻香识“英雄” ①某天清晨闻到的丁香花的独特花香,数年之后仍能记忆犹新,这究竟是...

闻香识“英雄”

①某天清晨闻到的丁香花的独特花香,数年之后仍能记忆犹新,这究竟是为什么?人体能够分辨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的气味,人为何具有如此的“品”味能力?

②在人类诸种感觉中,嗅觉产生机理一直是最难解开的谜团之一。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两位科学家琳达·巴克、理查德·阿克塞尔决心用他们的精诚合作,叩开嗅觉科学的大门。阿克塞尔和巴克发现,人的鼻腔细胞膜上分布着不同气味受体。人体基因总数中的3%,即大约1000个基因,用于对气味受体进行编码,以分辨不同的气味。尽管气味受体只有大约1000种,但它们可以产生大量的组合,形成大量气味模式,这也就是人们能够辨别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气味的基础。有气味的物质首先会与气味受体结合,这些气味受体位于鼻内上皮的气味受体细胞中。气味受体被气味分子激活后,气味受体细胞就会产生电信号,这些信号随后被传输到大脑的嗅球的微小区域中,并进而传至大脑其他区域,结合成特定模式。由此,人就能有意识地感受到比如茉莉花的香味,并在另一个时候想起这种气味。

③不仅如此,人的嗅觉系统具有高度“专业化”的特征。比如,每个气味受体细胞仅表达出一种气味受体基因,气味受体细胞的种类与气味受体完全相同。气味受体细胞会将神经信号传递至大脑嗅球中被称为“嗅小球”的微小结构。人的大脑中约有2000个“嗅小球”,数量是气味受体细胞种类的2倍。“嗅小球”也非常的“专业化”,携带相同受体的气味受体细胞会将神经信号传递到相应的“嗅小球”中,也就是说,来自具有相同受体的细胞的信息会在相同的“嗅小球”中集中。“嗅小球”随后又会激活被称为僧帽细胞的神经细胞,每个“嗅小球”只激活一个僧帽细胞,使人的嗅觉系统中信息传输的“专业性”继续得到保持。僧帽细胞然后将信息传输到大脑其他部分。结果,来自不同类型气味受体的信息,组合成与特定气味相对应的模式,大脑最终有意识地感知到特定的气味。

④除了在理论上揭开人类嗅觉机能的秘密,两位科学家还发现,鱼的嗅觉器官中大约有100个气味受体,而老鼠却有大约1000个。如今,他们的一些基础研究理论已被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说,老鼠被训练搜寻地震后被埋在废墟下的人们。老鼠嗅觉灵敏,经过数月训练记住人类的气味后,科学家在它脑内植入电极,并与电子发报机相连。当它们被派往废墟现场,嗅到“目标”的气味之后,脑电波波动图形显示“啊哈,找到了”。此时,技术人员可通过设备确定小老鼠的位置,同时也就能知道被困人员的下落。比如说,日本科学家正在研发的一种“空气炮”。当人们在购物中心物色商品时,它会“开炮”——喷射一种特殊气味,譬如说新鲜面包味或是香水味,经过气味对大脑的刺激,消费者的购物欲望在不知不觉中被大大激发,皮夹中的钱则大把大把流向经营者腰包。
1. 下列关于“嗅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人类的各种感觉中,嗅觉产生机理一直是最难解开的谜团。

B.人体中有1000多个基因,是用于对气味受体进行编码,分辨不同的气味。

C. 人的嗅觉系统具有高度“专业化”的特征,如每个气味受体细胞仅表达出一种气味受体基因,每个“嗅小球”只激活一个僧帽细胞。

D. 老鼠嗅觉灵敏,只要在它脑内植入电极,它就能搜寻地震后被埋在废墟下的人们。
2. 下列对文章理解、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通过层层设问,引发读者思考,总领全文内容。

B.本文围绕嗅觉的产生机理,通过两位科学家的研究,揭开了人类嗅觉机能的秘密。

C.本文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说明语言准确、平实。

D.“这也就是人们能够辨别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气味的基础”中加点的“这”,指代的内容是“大约1000种的气味受体”。
3.文章开头说“某天清晨闻到的丁香花的独特花香,数年之后仍能记忆犹新,这究竟是为什么?”请结合本文的介绍,说明其中的原因。

 

1. C 2. D 3.示例:丁香花散发的气味分子与人鼻内上皮的气味受体细胞中的气味受体结合,气味受体被丁香花的气味分子激活后,气味受体细胞就会产生电信号,这些信号随后被传输到大脑的嗅球的微小区域中,并进而传至大脑其他区域,结合成特定模式。由此,人就能有意识地感受到丁香花的香味,并在另一个时候想起这种气味。 【解析】 1. 试题分析:A中应是“在人类诸种感觉中,嗅觉产生机理一直是最难解开的谜团之一”;B中应是“人体中有1000多个基因”;D中应是“经过数月训练记住人类的气味后,科学家在它脑内植入电极,并与电子发报机相连”。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D中“这”指的是“尽管气味受体只有大约1000种,但它们可以产生大量的组合,形成大量气味模式”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充分展示才能。这是新课标重在从多方面展示同学各种素质的要求,也是近几年中考热点题型之一。从解题方法来看学生能结合文本内容原理进行说明,合理解释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①绝编,迨②能倍③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这件事。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

②迨:等到。③倍:同“背”,背诵。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患记问不人/未柳絮因风起    B.独下帷编/以为妙

C.迨能倍诵止/蒙始就学        D.在马上/以钱币乞之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短文的主要内容,并谈一谈你的体会。

 

查看答案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收族为     )(2)稍稍宾客其父(    )(3)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作者“闻”“见”为素材组织文章,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B.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C.《伤仲永》详写了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了他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D.作者先后三次和方仲永见面,发现他的文采下降很快,一次不如一次。

 

查看答案

仿照画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补写两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读书是一个奇妙的过程,可以使软弱的性格变得坚强­­­               

                ,               

 

查看答案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双休日里,大家去郊游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把“不要”删去)

B.晕倒在购物中心的一位老人,经迅速赶到的120急救中心医护人员以及商场保安的救护下,得到及时抢救,最终脱离了危险。(“一位”移到“晕倒”前)

C.游泳专家表示:有人溺水时,非专业人士如果盲目下水救人,不仅相当危险,而且施救的难度很大。(将“相当危险”和“施救的难度很大”互换位置)

D.今年,全球各地纷纷出现异常天气。年初,地处南半球的澳大利亚热浪滚滚,而英国持续遭受严寒的灾难。(“灾难”改为“侵袭”)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五四运动不仅凝聚起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风云,而且酝酿着更大跨度的历史变革,是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的里程碑。

B.我踌躇了半天,还是决定把事情的真相说出来.

C.读书读到会心处,我们常常会忍俊不禁地感叹:“太妙了,这正是我想说而说不出的话啊”。

D.近来,菲律宾对中国南海黄岩岛主权的挑衅行为让中国人民义愤填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