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文《十三岁的际遇》片段。
就这样,简单而美好地,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从这微风吹拂的窗口,透进一片纯洁的真理之光。宇宙与人开始以全新的面目向我揭示和呈现,我开始思索,开始疑问,开始摒弃,开始相信。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有时,我特别愿意静静地站在图书馆阅览室的门口,看那些伏案读书者专注而入迷的神情;也愿意一边走向第三教学楼,一边听旁边经过的人高声争论着什么问题,——吸引我的,往往不是他们争辩的题目,而是北大人特有的敏感,学生特有的纯洁,言谈的犀利与机智,精神状态的生机勃勃;更愿意站在广告栏前,一张一张细细地读那些五颜六色的海报,为的是永不厌倦地重温北大清新自由的气氛。
写到这里,不由吐了吐舌头,因为北大老师们的肖像,也一视同仁地留在了我的写生画册上:有的绅士风度,有的和蔼可亲,这个怪癖,那个潇洒,或于谈笑风生间“樯橹灰飞烟灭”,或于古朴凝重之中形成另一番风格……我喜欢由这些亲切的手牵引着走上令人耳目一新的通幽曲径,我喜欢师生之间那种平易而自然的关系。严谨治学,诚恳做人,我第一次体会到了“老师”二字的真正含义。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
1.“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从文中看,作者所说的“北大的人”指哪两类人?各有什么特点?
2.说说文中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3.作者认为师生之间应该是平易而自然的关系,你赞同吗?为什么?
阅读下面文言文。
幼时记趣
沈复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
(1)项为之强 (2)留蚊于素帐中
(3)以土砾凸者为邱 (4)盖一癞蛤蟆也
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两处。
故 时 有 物 外 之 趣 。
3.翻译下列句子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4.文中“余”能够获得物外之趣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原文分析。
阅读古诗词。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请从修辞、关键词的角度,赏析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综合实践题。(9分)
1.仔细观看上图《二马吃草》,回答问题。
①请用简洁的语言说明画面内容。
②右图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2.一位老师去家访,与学生不识字的奶奶聊上了。老师用哪种说法更好?请选出正确的词语序号,并说明理由。
“你老人家身体好哇。”“什么?”“我不是来告状的。你孙子在学校没有惹事,就是念书还要(A.多用功 B.发奋图强)。数学考试最近又不及格啦。”“在学校你别担心,我们会(A.百忙之中挤出时间 B.抽空)给他补补;可在家里,你老人家要说说他。”
依次选 、 。
理由:
下列故事不是选自《伊索寓言》的一项是( )
A.《农夫和蛇》 B.《龟兔赛跑》 C.《狐假虎威》 D.《蚊子和狮子》
一道又一道亮得让人睁不开眼睛的闪电紧接而来,一阵又一阵震耳欲聋的雷声响彻云霄,大雨倾盆直下......暴风雨以无可匹敌的力量,仿佛一瞬间就要将整个小岛撕成碎片。雷声轰得岛上的每一个生物都震耳欲聋。对于3个流浪在外无家可归的少年而言,这真是一个恐怖的夜晚。
语段选自美国作家 (姓名)的名著《 》,主要描写了小伙伴们在 (岛名) 的情景,其中“3个流浪在外无家可归的少年”是指主人公、 和乔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