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童年走了,其实快乐却长在; 旅游结束了,其实美景却长留; 朋友远离了,其实友谊却...

童年走了,其实快乐却长在;

旅游结束了,其实美景却长留;

朋友远离了,其实友谊却不曾疏远;

好书读完了,其实感受却不曾消失

……

请以“其实不曾消逝”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书写工整规范。

 

参考例文: 其实不曾消逝 仰望蓝天,看不见白云的踪迹,但它不曾消失;眺望星空,望不见星星的身影,但它不曾消失;回忆过去,虽有许多烦恼和悲伤,但爸爸的爱一直陪伴着我,不曾消失。 记得那时六年级的一天,我和往常一样回到家,却只看见爸爸的身影。原来妈妈又出差了,要好几天才能回来。看来,要过几天苦日子了。因为,爸爸不会照顾人,妈妈不在家,一切家务都是爸爸做,可他经常弄得一团糟,害我也跟着受苦。爸爸在厨房做菜饭,我心想他做的饭经常难以下咽,还是先买点零食做备用吧。 于是,我打算拿出零花钱去买点吃的,可是,将书包翻了个遍,也没发现钱包躲在哪里,难道不成它还长腿飞走了吗?这时,我又摸了摸口袋,糟糕,口袋破了个大洞,钱一定从这里漏下去了。这下怎么办呢?我一周的零花钱可都在里面呢,我急得哭了起来。 爸爸听见哭声赶忙跑过来,问我发生了什么事,我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可他只是“哦”了一声,就又去厨房了。这使我非常生气,女儿钱丢了,做爸爸的怎么也要安慰几句吧,他倒好,一句“哦”就完事了。晚上,我赌气没有吃饭,早早地睡了。 第二天,起床后,我发现书桌上放着我的零花钱,下面还有一张纸条:“这次记住把钱放好,不要忘记再买一个钱包。”简短的一句话,却打开了我的心结。原来,他不是不管我,而是早就想好该怎么做了,只是没告诉我而已。原来,他的爱曾不消失。 【解析】 试题分析: “其实不曾消失”是一篇命题作文,审题的着眼点放在“其实”上,表面看起来,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随岁月流逝,离我们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实际上,只要我们用心体会,一切都不曾消失。本题可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先略写自己与某人之间误会误解,以为某种情感已经“消失”,然后再详写一件事,通过这件事感受到彼此之间是误会误解,那种情感“其实不曾消逝”。最后在文章结尾由事生发感慨,朋友之间,亲人之间,情感往往深藏在不易觉察的生活细节中,在善于体会,要懂得珍惜。选择最触动自己内心的人和事,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马国福的《榆钱树越来越少》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大自然仿佛一个高明的军师,把榆钱树不规则地布阵在村庄周围,以强大的根系渗透到地表下面,像卫兵一样日夜守护着故乡的水土。

②记忆中,年少的时候,春天里村庄到处都是榆钱。翠绿的榆钱一簇簇密密地爬在树干上,仿佛在写一部书,风是它的笔墨,每一个字里都粘着甜蜜等你品味。

③那时候物质匮乏,我们常常吃不饱,四五月的时候,我们几个伙伴就爬到墙头上摘榆树枝,个子高的就爬树,个子矮的就捡爬上树的伙伴从树上扔下来的榆钱。抢来榆钱枝,揪上一簇,放进嘴里,贪婪地嚼,嘴里绿色的汁液顺着嘴角直往下滴,我们顾不上刚换的干净衣裳,抄起袖子就擦。时间长了,袖子上积起淤痂,明晃晃的,厚且坚硬。至今回想起来,那时吃榆钱的滋味那么香甜,终生难忘。

④记得四月末五月初的时候,成熟的榆钱变成枯黄色,在风中凋落,乡间没有太多的娱乐,我们的许多玩具都与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榆钱就是一种。起风的时候,落在地上的榆钱随着风力滚动,我们顺着风追,嬉笑声在巷子里回响,受惊吓的麻雀飞到高高的树冠上、电线杆上,看着树下嬉闹的我们,似乎也在享受因为一片片榆钱的滚动在幼小的心窝里漾起的快乐。数不清的榆钱浩浩荡荡,滚滚向前,如同战场上出阵的车马,而我们就是驾驶车马的战士,满腔豪情又简单快乐。

⑤故乡的榆钱树似乎有着超凡的生命力,命运把它们抛到哪里,它们不挑剔,不抱怨,只是抓住机会,生根发芽,石头缝里、泥墙头上、屋檐的瓦缝里,都能扎根、繁衍。只要挨到水份和泥土,它就守住了自己的江山。它遵循的不光是大自然的意志,更是用自身微弱的力量掌握生命走向的信仰,也正是这种意志和力量成就了我的信仰,让年少的我奋勇拼搏,走出了村庄。

⑥光阴就像这榆钱落到岁月深处,我一天天长大,简单的快乐因为纷繁的世事而变得复杂。现在,很少因为一枚落叶的滚动而涌起快乐,因为一株腊梅的斗雪而骤升感动,而那些记忆深处的榆钱却像栽在我生命里程中的一个个路标,留住生命过往的幸福,激活生命前行的力量。

⑦这几年,每回一次故乡,都要到村庄走走转转,我惊讶地看到村子里几乎没有了榆钱,它们去哪儿了呢?村子里的土路全部变成了水泥路,土墙全部变成了城镇化的统一材料的砖墙,家里的房舍鲜见有木质材料,全部变成了砖、瓦、铁、水泥。这些现代工业化的材质挤占着树木的家园,一点一点地驱逐着树木的生命源头,使家园如此单调。目睹这毫无生气的村庄怎能不让人心生悲凉?

⑧村口唯一一棵榆钱树,网状的树皮布满厚厚的裂纹,就像历史课本上的甲骨文,记录着村庄的变迁史,坚硬水泥覆盖下的土地也对此作了最好的诠释。

⑨再过十几年几十年,我该怎样向出生在城市的女儿描绘词典里“榆树”的说明来打开她茫然的想象?

(有删改)
1.阅读③⑤小节,说说作者对榆钱树留存哪些幸福记忆。
2.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分析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根据要求解答下面两小题。

(1)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③小节画线的句子。

抢来榆钱枝,揪上一簇,放进嘴里,贪婪地嚼,嘴里绿色的汁液顺着嘴角直往下滴,我们顾不上刚换的干净衣裳,抄起袖子就擦。

(2)结合语境,说说你对第⑥段文字的理解。
4.阅读宋学孟的《柳叶儿》选段,结合文章内容,比较两文作者表达情感的异同

柳叶儿救过我的命。那一年春天,地里的野菜吃光了,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光了,榆树皮吃光了,大家又抢柳叶儿……那一年,我八岁。柳叶,自然在嫩的时候最好吃,老了,便又苦又硬,难以下咽。柳叶儿一长出来,便长得风快,能够吃的日子,只有那么七八天,至多十几天。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

(选自《柳叶儿》)

 

查看答案

阅读汤欢的《读书莫忘做笔记》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是读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读书时,左边是书,右边是笔记本。遇到好词佳句则随手摘抄,心有所感便顺写下,既能加深印象,积累知识,亦方便日后检索,为作文治学打下基础。

②前人读书治学,多有做笔记的习惯,学问也常常从笔记本中得来。顾颉刚先生一生治学,勤于做读书笔记,从1914年至1980年逝世,做笔记的习惯从未间断,60余年积累笔记近百册,共四五百万言。他所从事的古史研究需大量考据,做笔记是他治学研究、著书立说的基础,“为笔记既多,以之汇入论文,则论文充实矣;作文既多,以之灌于著作,则著作不朽矣。”此外,在他看来,相对于长篇大论的学术文章而言,笔记可长可短,有简洁之美,做笔记“可以自抒心得,亦可以记录人言;其态度可以严肃,亦可以诙谐,随意挥洒,有如行云流水,一任天机”,笔记实乃学术界的小品文。

③钱钟书读书也爱做笔记,从上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一直坚持,单是外文笔记就达200多本、3.5万多页。据杨绛所言,他的笔记本“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其笔记不仅数量惊人,内容也广袤博杂,从精深博雅的经史子集,到通俗的小说院本、村谣俚语和笔记野史,古今中外,无所不容。把这些笔记前后参照、相互引证、融会贯通后,才有了如《管锥编》里那样汪洋恣肆、行走于东西之间游刃有余的文章。

④蔡元培晚年总结自己读书多年却“没什么成就”,原因之一是“不能勤笔”。“不能勤笔”即不能勤于做笔记。他说自己读书虽然只注意于他所认为“有用的或可爱的材料”,“但往往为速读起见,无暇把这几点摘抄出来,或在书上做一点特别的记号”,这样的后果是不易检索,需要用的时候“几乎不容易寻到”。

⑤可见,对于治学之人,做笔记是读书应有的步骤;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做笔记亦是一种值得吸取的方法。不管读书是为长见识,为陶冶性灵,还是只为娱乐消遣,遇到有趣、有启发、有感于心的文字则随手记之,这文字便会在我们内心加深一层印象;日久天长,这笔记本便成了我们平日读书精华之积累,是我们知识丰富、心灵成长的记录,是一种珍贵的纪念。若干年后,当我们重温当年的笔记,看到自己熟悉的字迹时,或许还会回想起某时某地写下这笔记时的情形,内心一定无比自得与安宁。

⑥做笔记固然重要,但经常温故笔记更重要。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只记笔记却不温习,一样容易遗忘,时常巩固方能加深记忆,需要用时才能信手拈来;此外,温故而知新,在翻阅读书笔记时,往往能够前后贯通,发现新的问题。

⑦做笔记需要时间,如钱锺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大约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但当你将做笔记看成是读书的一部分,认识到做笔记的益处,便不会认为这时间白白浪费了。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唯独读书不能快,做笔记不能急躁。

⑧时代在进步,电子笔记的出现让笔记的记录、保存和使用更为便捷:键盘输入、复制粘贴可以代替手写,电脑和手机客户端皆能同步保存;此外,这种云笔记还带有关键词检索功能,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对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⑨读书思考,随手记之,同时不忘时常温故,无论对于治学之人还是普通读者,这习惯都值得我们承袭并坚持。无论这笔记是手抄笔记还是电子笔记,它都会成为我们好读书之人一笔宝贵的财富。

(《人民日报》2015年03月31日 24 版)
1.本文主要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2.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钱钟书当年就常常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杨绛听。”这句话放在文中哪一段最合适?为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巴雅尔的《天外飞来准晶体》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准晶体的发现者-—以色列科学家谢西曼,他于1982年首次在实验室中合成出了准晶体。正常的晶体中,原子或分子的排列形式是立方体、六边形或其他规则的、可无缝拼合的模式。而准晶体的结构很特殊,小范围内看不出规则模式,但大范围可以体现出规则的,可拼合的模式。由金属原子组成的准晶体有固定的熔点,但导电导热能力却很差,容易像非晶体的玻璃那样破裂。

②自然界中形成的准晶体是在2008年发现的,在一块来自俄罗斯东部的奇怪岩石内,意大利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已知的准晶体类型——AL63CU24FE13。更惊人的事情还在后面,最近意大利和美国科学家对这块岩石进行了同位素测定,发现岩石里的氧同位素的特征与某些碳质陨石类似,换句话说,这块岩石可能来自地球之外!该陨石很可能是45亿年前太阳系早期动荡环境的产物。

③含有准晶体的陨石是如何形成的?这依然是个谜,太阳系中绝大部分陨石都是小行星带中没有形成大天体的物质,但这块陨石中的铝的形式很古怪,不可能是在小行星带的环境中产生的,在其他的陨石中也没有发现这种铝的形式,既然陨石来自地球之外,那么这种含有准晶体的陨石的起源一定不寻常。研究人员猜测,也许这块陨石所在的前身星球上曾经发生过高速的撞击事件,在极端的环境中产生了这种陨石。

④这块陨石告诉我们,罕见的准晶体其实可以在自然界中产生,并且在几十亿年中保持稳定。
1.准晶体有什么突出特征?

2.根据要求解答下面两小题。

(1)第①段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有什么作用?

(2)第②段画线句中的“很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

3.下列说法或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一项是(   )

A.因为首次发现并在实验室中合成出了准晶体,科学家谢西曼获得了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

B.在自然界中也发现了含有准晶体的岩石,不过这块岩石可能来自地球之外。

C.对于含有准晶体的陨石形成的原因,科学家们已有了明确的研究定论。

D.罕见的准晶体可以在自然界中产生,并且很长时间内保持稳定。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满井游记(节选)【明】袁宏道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廿二日天                         游人未盛            

③麦田浅鬣寸                         ④呷浪之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徒步则汗出浃背

A.吴广以为(《陈涉世家》)             B.屋舍俨(《桃花源记》)

C.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       D.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2.请根据要求,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3.翻译下列句子。

(1)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4.“此地适与余近”中的“近”字言浅而意深,请你细读原文,说说它的内涵。(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喜逢郑三游山

(唐)卢仝

相逢之处花茸茸,石壁攒峰千万重。

他日期君何处好,寒流石上一株松。

天平山中

(明)杨基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注】①楝(liàn):楝树,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

(1)这两首诗虽然都用了形容词“茸茸”,但描写的景物特点却不尽相同:卢仝的诗是形容花草的           ,杨基的诗是形容细雨的            。(各不超过4个字)

(2)有人认为《天平山中》末句中“送”字用得最为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3)下面关于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喜逢郑三游山》的首句“相逢之处花茸茸”,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烘托了诗人遇到友人的喜悦心情

B.《喜逢郑三游山》最后两句,既抒发了诗人希望再次相遇好友的美好情意,又彰显出自己不媚世俗、傲岸不羁的人格追求。

C.《天平山中》从触觉视觉听觉三个角度描写,描绘出一幅美妙的山行图。

D.《天平山中》前两句运用对偶的手法细雨南风楝花枇杷,从气候与植物两方面刻画出了江南三月所特有的景观,抒发了诗人抑郁的心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