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对偶手法的一项是 ( ) A.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B. ...

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对偶手法的一项是  (  )

A.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B.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C.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D.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D 【解析】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是夸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愿为市鞍马  市:买

东市买骏马     市:集市

B. 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

木兰不用尚书郎 不用:不愿做

C. 朔气传金柝 朔:北方

策勋十二转     策勋:记功

D. 军书十二卷 十二卷:十二本

赏赐百千强     强:有余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

B. 万里赴戎机,关山渡若飞

C.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D. 双兔傍地走,安能辩我是雄雌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 可汗(kèhán)   头(pèi)  鞍(jiān)

B. 啾啾(jiūjiū)  气(suò)  山(yān)

C. (bìn)     金(tuò)  甲(kǎi)

D. (zhuāng)  (zhuó)   地(bàng)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容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节选自杨士奇《东里集》)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松林_____

(2)行数十步_____

(3)扫石而坐_____

(4)双肩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2)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

3.选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4.作者一行人这次游东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雨中上韬光庵①,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②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节选自明代萧士玮《韬光庵小记》)

[注]①韬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②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心________

(2)怡然不动________

(3)信声无哀乐也________

(4)僧少可语耳________

2.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时踞石坐          学不思则罔

B. 其境过清          不物喜,不以己悲

C. 营卫得水而活    不可久居,乃记而去。

D. 岸势犬牙差互      如土石何

3.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大 都 山 之 姿 态 得 树 而 妍 山 之 骨 骼 得 石

而 苍 山 之 营 卫 得 水 而 活。

4.翻译下面句子。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文最后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从中传达出了作者________的心情。乙文“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________的情绪。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