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思① (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②,秦桑低绿枝③。 当...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思①

(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②,秦桑低绿枝③。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④?

【注释】①这是描写一位独处秦地昀思妇触景生情,终日思念远在燕地卫的夫君,盼望他早日归来昀乐府诗。②燕: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③秦:今陕西,燕地寒冷,草木迟生于较暖的秦地。④罗韩:丝织曲帘帐。

1.哪个诗句可以看出作者描写的是初春的景象?

2.诗歌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1.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2.拟人。把“春风”人格化了,赋予它人的灵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吹罗纬,惹人愁思的情态。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根据第一、二句的意思“燕塞春草,才嫩得象碧绿的小丝, 秦地桑叶,早已茂密得压弯树枝”可知作者描写了初春的景象。 2.本题考查赏析诗词名句。赏析句子时,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景物特点)、表达的情感(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几个方面来分析,指出精彩巧妙之处。根据最后两句的意思“多情的春风呵,我与你素不相识, 你为何闯入罗帏,搅乱我的情思?”可知这两句把“春风”人格化,赋予它人的灵性,这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吹罗纬,惹人愁思的情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壁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遗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贞观①初,太宗谓侍臣日:“为君之道,必须先存②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③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④,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⑤。

【注】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②存:抚恤。③耽:沉溺。④九重:深宫之内。⑤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1.下列虚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之:多助之至           寡助之至

B. 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不以物喜

C. 者: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D. 必:战必胜矣           必为有窃疾矣

2.下列加点词古今词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D.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列举事例.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

B. 【甲】文从正反两面进行推论,最后概括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中心论点。

C. 【乙】文太宗认为“为君之道”首先要抚恤百姓。

D. 【乙】文太宗认为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

4.翻译【甲】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5.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作者用虚构的情节和幻想的手法,揭露批判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与罪恶。

B.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这部小说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C. 《鲁滨孙漂流记》的主人公鲁滨孙热衷于航海,性格坚毅。他在小人国、大人国历险多年,吃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了可观的财富。

D. 《水浒》中的英雄性格各不相同,但在“义”这一点上却是共同的。晁盖劫取生辰纲是“义”,宋江私放晁盖是“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也是“义”。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

A. 春节期间,为了避免火灾事故不再发生,济宁市消防局加强了防范力度。

B. 实施火车票实名登记的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一票难求”。

C. 小小的饺子不仅象征华夏儿女的文化认同,也象征除夕夜一家人的团圆。

D. 通过朝拜圣物、精舍禅修、佛教文化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汶上宝相寺吸引来了众多的游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因为痛入骨,才会用情真,写出意深远的悲凉之词。故国不回首,他能看到的,只是江山的影子、寂的影子。他的词,醒透深刻,可是他真的醒了吗?如果时光流,他是否会励精图治,(打理\打点)江山,重新俯瞰众生?不,他不会,他没有帝王的(霸气\霸道)和谋,没有高瞻远瞩的襟怀,没有披荆斩棘的魄力。

(1)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骨髓(suǐ)  真挚(zhì)     B.意境(jǐng)  不堪(kān)

C.寂寞(mè)  觉醒(jué)    D.倒流(dào)  谋略(luò)

(2)文中划线的词语书写错误的一项是______

A.厉精图治    B.俯瞰    C.高瞻远瞩    D.披荆斩棘

(3)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打理 霸道    B.打理 霸气  C.打点 霸道    D.打点 霸气

 

查看答案

课外阅读

秋天的树

赵丽宏

①A秋风在大地上游荡。夏日的酷暑像一群惊惶失措的野兽,在悄然而至的秋风里一哄而散,逃遁得不知去向。

②秋天是我最喜欢的季节。年轻时代生活在乡村的那几年,我真正理解了成熟和收获与秋天的关系。在高旷澄澈的蓝天下,等待收割的稻田金浪起伏,长江边的芦花银波荡漾,迁徙的雁群排着整齐的队伍飞向远方,天地之间回荡着它们的鸣唱……这是无比美妙的景象。在城市里,看不到成熟的秋林和原野,也闻不到成熟的果实和稻谷的清香,你只能从气温的变化中感觉秋天。高楼大厦一年四季以不变的姿态屹立在你的视野里,它们决不会因季节的变化而有所动。

③好在城市里有树。树,向城里的人们报告着秋天的消息。

④从我书房的那扇西窗中望出去,能看到三棵树,一棵樟树,一棵月桂,还有一棵枇杷树。也许,在一年四季中,吸引我的目光时间最多的是这几棵树。在休息的时候,在思索的时候,我总是凝视着窗外,欣赏它们婀娜多姿的绿色身影。它们向我展现着生命轮回的过程,向我昭示着自然和兴衰起伏的生机,使我联想起我在大自然中曾经有过的种种美妙经历。

⑤春天,它们最早把清新的绿色送入我的眼帘,使我感受到生命的蓬 勃和多彩。夏天,它们用浓浓的绿阴遮挡炎阳,在酷暑中带来些许清凉。这三棵树,引来了很多飞鸟,每天早晨,都能听到鸟在树阴中快乐地唱歌。此刻,那棵月桂树上已经蓓蕾满枝,再过些日子,空气中就会飘漾起桂花的清芬。空气中如果有树的气息,世界也会变得清新亲切。

⑥我知道,随着秋风的加剧,随着气温的下降,很多大树的绿叶会枯黄,会从枝头脱落。

⑦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衰亡和没落。冬天,那些常青的树木依然用绿色证明着它们的存在。而那些脱尽了树叶的树木,同样使我感觉到生命的顽强。B在寒风和霜雪中,光秃秃的枝杈就像无数伸向天空的手臂,它们似乎是想拥抱什么,召唤什么。凝望这些冬天的树,我的心里不会有枯萎的联想,冬天是无法消灭这些树木的,等春风一来,它们马上会萌芽长叶,把绿色的春消息传遍人间。苏东坡说:“寒暑不能移,岁月不能败者,惟松柏为然。”我想,这松柏,应该是所有树木的代称。

⑧是的,此刻,我想为树,为这些人类的朋友说几句感激的话。它们默默地屹立在我们身边,给我们绿,给我们宁静, 给我们清新的空气,却从来不会要人类回报它们。在这个世界上,树是人类最重要最可靠的朋友,我们理应对它们满怀感激之心。在我们这个城市里,有不少年龄比我们上一代的老人们还要老的大树,它们目睹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也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这座城市。它们不但没有使我们的城市变得衰老,还使一代又一代人从它们身上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我们的城市因为它们而显得年轻。树是沉默的,面对自然,它们坚韧顽强,生机勃勃。然而面对人类的摧残,它们却无可奈何,只能逆来顺受。很多年前,我曾写过文章,为城市里的那些大树担忧。我曾经担心我们这个城市最终将会变成一片没有绿色的水泥森林。现在,人们终于认识到树的重要,体会到树的可亲可近和可敬。这些年,上海到处出现新的绿地,大树和高楼一起生长着。这是令人欣慰的事情。

⑨很久以前,读过一位四川诗人的诗集,书名是《伐木声声》,诗人用一种豪迈骄傲的态度对砍伐大树、毁灭森林的行动大唱赞歌。长江流域的森林,就是在这样的赞歌声中消失的。这样的诗,现在再读,当然是触目惊心了。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书桌上也有一本旧诗集,作者是19世纪的法国人拉科姆。其中有一首诗,题为《栽树》,我忍不住要把它抄在这里:

⑩谁栽下了树,谁就栽下了希望。正如人的生命,必须扎根于时间的泥土才能爬向上帝的天堂。小树啊,谁能预料长大后,它们将会多么壮观。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多处对树作了形象细腻的描绘,它们有的写出了秋天美妙的景象,有的写出了树对人类的恩惠,有的写出了树的顽强。

B. 第⑤段写树采用了虚写的手法,把秋天的月桂树描写得既富生气又富美感。

C. 文末引用两本诗集,两相对照,显示了人们对待树木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

D. 本文通过对秋天的树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树的感激、赞美之情,也表达了 作者对人们摧残树木的强烈不满。

2.文章第②段写了乡村秋天的哪些自然景象?请简要概括。

3.书房的窗外只有三棵树,但在一年四季中却能吸引“我”的目光时间最多,这是为什么?

4.通过生动形象的修辞以增强表达效果,是散文作品描写景物的常用手法。下面是《济南的冬天》中运用这种写法的句子,请你对此句作出自己的赏析,然后再从文中画线A、B语句中任选一句,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5.本文的作者对城市里的树情有独钟,感慨良多,从中获得了许多人生感悟。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迪?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