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谈谈你对祖国语言的理解,并把它...

“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谈谈你对祖国语言的理解,并把它写下来。300字左右。

 

母语,亦称第一语言,是一个人最早接触、学习、并掌握的一种或几种语言。母语一般是自幼即开始接触、并持续运用到青少年或之后;并且,一个人所受的家庭或正式教育中,尤其是早期,有相当部分是通过母语传授的。母语为何物?母语是泥,凝结后形成坚固的壁垒,让数学、物理、生物等在自己的身上筑起大厦;母语是灯,点燃后放出灿烂的光芒,让鳏寡孤独者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出稳健;母语是车,起动后生成万千马力,让喜、怒、哀、乐等在豪华的车厢里迷倒众生。所以谁不承认母语天生重要?谁敢忽视母语教育?我们每个人都重视母语,热爱母语,不仅是使母语得到良好传承的需要,也是个人建构各种知识平台的重要保证。所以我们要学习好母语,运用好母语! 于漪先生说:“母语是父母给的,母语是家给的。家给的语言,是一种有形无形、有声无息的存在,是历史流注的民族精神,她宽厚地孕育涵养着每一个子民。母语教育绝不是识多少字,背多少词,做多少练习,写几篇文章,而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民族文化的教育,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民族情结的感染。古人云:文以载道。语言本身是一种工具,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文化,一种语言是一种文化的承载体,对于培育民族精神,孕育民族情结,发扬民族文化有极强的凝聚作用。汉语言文字记载着中华数千年的古老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它本身就是文化。语文学科从事的是母语教育,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天然优势,当然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振兴民族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任。我们学习的母语大体上就是语文,因为我们所以的书所有的东西都是由汉语文字编写成的,学习不好语文就不能看懂其他的学科,所以语文是其他学科的载体,我们要学习好语文。 母语是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认为母语和“本族语”是同一概念,是个民族领域的概念,反映的是个人或民族成员对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认同,它直接指向民族共同语。 【解析】这是一篇小作文。通过学习《最后一课》,我们应该感悟到作者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和赞美,可以感受到强烈的爱国之情。由此联系自己的母语——汉语,表达出自己对汉语的认识。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也是世界上用法最多的语言,还被公认为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它延续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铸就了中华民族不朽的传奇。可以从汉语的多样化、区域化、表意丰富、意境优美等角度来谈,表达对汉语的赞美和热爱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用一句话提炼出下面语段表达的主要信息。

老师坐得高一点,不是为了让你们向他祈祷,而是为了使你们彼此看得清楚一些。老师不是教官,也不是上帝,他不是一切都知道,他也不可能一切全知道。假如他装作知晓一切的样子,那么你原谅他,但不要相信他。相反,他若承认他不是一切都知道,那么你要爱戴他,因为他是值得你爱戴的。

(节选于一位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查看答案

课外阅读

我的自白

我虽然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奖,但我肯定我不是天才,在12岁以前,我还没上学呢!

念小学时,我们学校是一所大学附属小学,妈妈是那所大学的校长。小学的教师全是妈妈的学生,谁都不管我。爸爸、妈妈也不怎么管我。当时,我对上学没有兴趣。到学校看看,不喜欢我就走掉了,到池塘游泳,到河边捉小虾,四处游荡。那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我与其他小朋友一样,生活在十分艰难的环境中。

我的父母都是教授,都是科学家。家里进进出出也都是科学家,再加上从小父母就把牛顿、爱因斯坦的故事讲给我听,耳濡目染地,我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童年,影响我最深刻的人是我的外祖母。外祖母一直照顾我,她没有一般“望子成龙”的心态。我父母也让我自由发展,这和很多中国的家庭不同。

每天,我从早上7点30分踏进实验室,到晚上11时走出实验室,没有圣诞节,没有星期天,这是出自我对科学的兴趣。可以说,是兴趣把我牵引到国际科学的“峰巅”

兴趣对一个人的事业很重要。这么长的时间,没有兴趣如何去享受工作呢?所以,我劝那些想干成一番事业的朋友,应该以兴趣为出发点,不能勉为其难。

现在我不强迫孩子读书。其实,孩子在学校考第一不代表什么,至少,我认识的那些科学家们,都不是年年拿第一的好学生。我更不曾考过第一名。我这位开朗的爸爸常把我的孩子带进实验室,从小如此。我的女儿三岁时,就可以清楚地认清各种仪器了,而且她还有过目不忘的本事。问我希望女儿长大干什么,我当然想让女儿学物理,长大去接我的“班”,不过,女儿却对生物有兴趣。对这,我不去干预。各有各的兴趣嘛!我想,她将来会在生物学上做出贡献的。父母不该包办孩子的兴趣,因为“包办”是不能代替孩子的。

1.用下列词语造句。

望子成龙:

勉为其难:

2.文中第三段加粗成语“耳濡目染”能否换成“潜移默化”?为什么?

3.文中第二段说“我对上学没有兴趣”,第五段说“是兴趣把我牵引到国际科学的‘峰巅’”,是什么原因使作者有如此大的变化?

4.在作者看来,一个人成才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5.请写出两条关于“兴趣”的名言警句。

 

查看答案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普士兵的号声——①他们已经收操了。[A]站起来,脸色惨白,[B]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过。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②”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文中①②两处破折号的作用分别是(    )

A. 表示解释说明,语音的延长。

B. 表示解释说明,递进。

C. 表示解释说明,语音的停顿。

D. 表示递进转折,语音的延长。

2.为什么听到钟声与号声后,韩麦尔先生的脸色变得这样难看?

3.从情节上看,这部分是故事的________

4.“使出全身的力量”“法兰西万岁”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5.如果结尾处改成他举起拳头高呼:“法兰西万岁!”好不好?你是怎样理解“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这一举止和表情的?

 

查看答案

判断题。

(1)《最后一课》的作者是德国作家都德。这篇小说主要是通过最后一课和平时上课不同情景的对比来表现主题的。_____

(2)“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_____

 

查看答案

填空题。

(1)《最后一课》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国作家。

(2)《最后一课》的体裁是_______写于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主题。

(3)《最后一课》一文的线索是_______,描写的两个主要人物是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