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节日是人们用来庆祝、纪念或祭祀的日子。过节的时候,...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节日是人们用来庆祝、纪念或祭祀的日子。过节的时候,有的人呼朋唤友,欢聚一堂;有的人回馈亲友,感恩师长;也有的人追溯过往,展望未来……而在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有些特别的日子也常常被视作节日,例如孩子出生的那一天是属于一个家庭的节日,一本书出版的那一天是属于一个作家的节日,一个品牌上市的那一天是属于一个创业者的节日……

你是否曾有过一些难忘的节日?你又是怎样看待生命中那些令人有所领悟有所成长的日子的?阅读以上材料,自选角度,按要求完成作文。

要求:(1)写出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套作;(2)自拟标题,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节日 “那嫦娥啊,长得可俊呢,那眉毛啊,就像那初三四的弯月……” “奶奶,嫦娥比我还俊吗?” 久违的声音毫无防备地传入我的耳朵里,恍惚间,我看到一个扎牛角辫的小女孩,手里拿着一个又大又圆的月饼,一边啃月饼,一边拉着奶奶的衣角,嚷着要奶奶继续讲故事。奶奶在灶台边忙碌着,锅铲翻炒,一道道色香味美的菜便摆在了饭桌上。“小家伙,这么大的月饼塞不住你的嘴?”奶奶回头看着可爱的孙女,满脸的慈祥与满足。女孩“咯咯咯”笑了,转身拿起毛巾,踮起脚尖,擦掉了奶奶额头的汗珠。 又一阵香味扑鼻而来。原来小院中央摆了一张木桌,桌子上摆满了好吃的:笑吟吟的苹果,乐呵呵的梨,被切成莲花状的美丽的西瓜,还有尊贵的“月儿爷”(是一个大月饼,上面写着“月”字,这个“月儿爷”象征团圆,要全家分吃,几口人就分几块)。一轮圆月升起,斜倚在东方的夜幕上,暖暖的,给院里的老树也披上了金色,树下的光斑影影绰绰。小屋内,一家人正围坐在土炕上吃团圆饭,小女孩又说了什么,逗得大家前仰后合。风,悄悄地,老树也不再细语,都在倾听这中秋里的幸福与欢乐。 “哇——”正陶醉在美妙世界的我被一阵孩子的哭声惊扰,原来是小女孩正和奶奶一起把供完月亮的水果往家里拿,没想到一个趔趄摔倒了,盘子里的苹果也掉了。奶奶扶起小女孩,揉揉她的小膝盖说:“中秋节可不敢哭,得罪了月亮,她以后就不来了,一会儿分‘月儿爷’时,给你分块大的啊!”奶奶轻轻将小女孩抱起,小女孩不哭了。果然,奶奶把“月儿爷”摆在饭桌上,用刀切开,边切边说:“这一块是你爸爸的,这一块是你妈妈的,这一块最大的给你……” 圆月挂在当空,温润如玉,她安详地注视着这个温馨的小院。 …… 时光啊,你无情地湮灭了那段温暖的岁月,只留我在无数个夜里梦回小院。梦里,还是小女孩的我是那样的快乐,奶奶是那样的健康和无所不能,圆月是那样的温暖柔和……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中“节日”一词出现多次,就以此为写作的中心词。本题如果实写“节日”,注意,根据要求,本题不适合写某个“节日”的来历、风俗,应该写在“节日”里发生的事情,表现人情的美好。根据“你是否曾度过一个难忘的节日?你又是怎样看待生命中那些令人有所领悟有所成长的日子?”一句的提示,回顾自己的生活,选择自己最有意义的最难忘的某一天的事情来生动地叙述,叙说自己的收获,表达自己的感想,表现这一天对自己以后生活的影响,宛如自己生活中的一个“节日”,令自己怀想、期盼。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乡间的庙会

林  莽

①在华北的农村,有一种传统的习俗,每个村子每年都有定时的庙会。相邻的村子不会同时举行,在相对的农闲时节,它们各有自己的节日。

②每逢庙会时节,村里张灯结彩,空地上用苇席搭起了戏台,台口用彩绸装饰,大红大绿的别有一番情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乡村还没有电灯,几只比马灯大许多的汽灯挂在戏台上,把乡村里平淡的日子都照亮了。

③庙会一般是三两天,每家都有亲友从四面八方的村子里来,他们套了牛车或牵了毛驴儿,穿上节日里的衣裳,篮子里的饽饽是点了红点的。这种走亲家,人们称它为“上庙”。穿了新装的孩子们把村子装点得鲜活了起来。商家和小贩们也赶了来,为乡村里的节日增加了另一种氛围。庙会上有卖艺的,有卖衣服和布匹的,还有卖居家用品和各种农具的。我记忆最深的是吹糖人,还有卖芝麻糖和甘蔗的。庙会要比人们重视的春节、八月十五等传统的节日更具交往性和商业性。

④在乡村的那几年,我和大人们赶过几次庙会。一早起就等着来接的车了。在乡间的土路上,木轮的大车上铺了苇席和棉被,女人和孩子们摇晃在上面,听着木轴发出的吱呀声和车把式悦耳的吆喝声。车把式们抱了结着红缨子的鞭子,有的跟车走在路边上,有的坐在车辕上。拉车的牲口也在脑门上结了红缨络。人们相互应答着,这是一年一度的乡村里的节日,它点缀着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

⑤五岁那年家乡的庙会在我记忆里留下了终生难忘的两件事:一是自己买了第一本书,另一件是第一次看了“鬼戏”。

⑥那是一本薄薄的小人书,一毛二分钱。书中讲的是战国时的故事,书名叫《一鼓作气》。我被封面上的战旗和战车吸引,天天拿着从庙会上买的木刀木枪,编撰着从戏台上看来的故事。那是我的第一本书,我把它保存了许多年。

⑦庙会上最吸引人的是唱戏了,河北梆子那嘹亮的唱腔和急促的伴奏声划过夜空,老远就能听见了。无论春夏秋冬,台下总是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人。孩子们为了看得清楚,很早就用条凳占上了地方。开场锣鼓响过三遍,戏才真的开始了。往往开头总是一两段折子戏,然后才是正戏。最吸引孩子们的不是戏的内容,而是那些奇异的戏剧服饰,武将的靠背旗和长长的雉鸡翎,花旦的凤冠,还有丑角的花脸。许多戏的内容都已经忘光了,唯有一场鬼戏至今还深深地印在脑海中。那戏的名字叫《狮子楼》,讲的是《水浒传》中的故事。戏台上的汽灯都调得很暗,台上用酒点上了几簇鬼火,那蓝色的火焰后面不时地闪出武大郎青色的脸。我至今还记得,因为恐怖我紧紧抓住了大人的手,那几簇蓝色的火焰跳动得几乎让灵魂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⑧乡村的生活在孩子们的心中是平静的,它那明媚的阳光、土地与炊烟般的质朴让孩子们无所牵挂。白天和夜晚把孩子们的心截然地分开,那是不同的两个世界,在我们的想象中,夜将神秘的事物掩盖起来,那些黑暗中大地的絮语,那些闪动的遥远的星星,使我们总是充满了幻想。

⑨不知为什么,在乡村的记忆中,我总有一股无名的哀伤,即使在高亢的戏剧的唱腔中,我也能听到它的存在。它幽幽地飘荡在大地上,或许,这就是华北原野上的“燕赵悲歌”,它神秘地在人们心中无尽地盘桓,已有几千年。

(有改动)

1.本文写的是乡间庙会,简要说出全文围绕“庙会”行文的思路。(每空须有“庙会”二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对“路上”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试举一例进行分析。

3.从文中看,庙会以哪些主要内容“点缀”着“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你怎样理解作者今天对“庙会”的认识?  (不超过150个字)

 

查看答案

(核心素养)口语交际。

今年年初的一天,北京故宫一如往日,游人熙熙攘攘。太和门附近的大铜缸旁边,一名二十多岁的男青年正在刻画:“XXX到此……”很多游客对此非常气愤,纷纷上前制止小伙子的不道德行为。大家把他围在中间,对他进行教育。一位大婶说:“小伙子,你要是再在文物上乱刻乱画,当心我把你的手剁下来。”

如果当时你恰好在场,也想上前劝说他,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4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画线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习俗丰富多彩。请仿照例句,在传统的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中选择两个进行仿写,使仿写的两个句子与例句组成排比句。(注意节日的先后顺序)

例句:春节贴对联放鞭炮,寄寓生活红火吉祥如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关于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戏》一文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作品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生活画卷,表达作者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新生活的渴望

B. 《安塞腰鼓》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现三次,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还提示了文章的内容层次;“好一个”抒发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可以说是文章的抒情线索

C. 《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现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D. 《灯笼》以小说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