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理解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

阅读理解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李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oC,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 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作者是如何安排说明顺序的?

2.“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的原因是什么?[来

3.产生“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的原因是什么?

4.在这几段文字中,除了举例子,作者还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找出来,抄在下面。

5.在说明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时,作者一共举了两个例子,有必要吗?为什么?

6.诗人白居易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与文中哪句话所说的意思一致?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 小依次排列。此外,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这样安排使文 章条理清晰。 2.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 反而寒冷。 3.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形成山脚冷而山腰不冷(没有霜)的现象。 4.下定义: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作比较、列数 字: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5.有必要。因为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个例子,读者还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例子,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6.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对说明内容的理解,根据第一段“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可见去下文可以找到答案,第二段“首先是纬度”,第三段“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第四段“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第五段“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据此解答即可。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进行理解分析即可。原因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3.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根据第四段内容进行概括即可,注意语言要简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给下列文字正确排列顺序(                  )

①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②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它为物候。

④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⑤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查看答案

本课的说明极有条理性,其逻辑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A. 物候现象的成因——对农业生产的意义——物候现象的特征——研究意义

B. 物候现象的特征——决定的因素——对农业生产的意义——决定意义

C. 物候现象的特征——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决定因素——研究意义

D. 大自然的现象——物候现象的特征——物候现象的成因——研究意义

 

查看答案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    )

A. 抒情   比喻   拟人

B. 证明   拟人   比喻

C. 叙述   拟人   比喻

D. 描写   对偶   拟人

 

查看答案

选择恰当词语填空。

(1)物候——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A.观察  B.观测    C.观看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

A.耕种  B.播种  C.耕地

(3)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A.区别    B.区分    C.区划

(4)如果能注意到物候——,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以避免。

A.延迟    B.推迟    C.推长

 

查看答案

给下列各组多音字注音。

和平______    落叶______       差劲______        

和面______    落枕______       出差______        

和了______    丢三落四______   参差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