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菩萨蛮 留春 〔清〕郑燮 留春不住由春去,春归毕竟①归何处?明岁早些来,烟花②待...

菩萨蛮  留春      〔清〕郑燮

留春不住由春去,春归毕竟归何处?明岁早些来,烟花待剪裁。

雪消春又到,春到人偏老。切莫怨东风,东风正怨侬

[注释]

①毕竟:这里相当于“究竟”的意思。①烟花:泛指春天的景象。③侬:你。

有人这样评价这首词:作者的心境是悲凉的,但却以旷达之笔,写出“留春不住由春去”的寂寞怀抱。请你说说:全词中哪句最显旷达?哪句又最悲凉?请分别简述理由。

 

最显旷达的一句是:切莫怨东风,东风正怨侬(或:切莫怨东风) 理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虽然一年年地老去,但切不可怨天尤人,而要不负春光,及时享受春天的美好,所以觉得最显旷达。 最悲凉的一句是:春到人偏老(或:雪消春又到,春到人偏老) 理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春天又一次到来时,人却已经老了。美好的春光反衬了人的衰老寂寞,所以让人倍感悲凉。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此试题切入角度小,但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且离不开景、情、境的分析。结句“切莫怨东风,东风正怨侬”意为“你在埋怨岁岁的东风催人老去,而东风却正埋怨你不像它那样年年如故呢”,意境新奇,体现了作者的旷达心情。此词写伤春的情绪,别出心裁,“春到人偏老”表现出春天的美景与人的衰老形成鲜明的对比,可知诗人的心境是悲凉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甲)

看花的姿态

迟子建

①我是白先勇先生的读者。四月底,青岛的春天正热闹着,白先勇先生来到了中国海洋大学。我刚好也在那里讲课,得以相识。白先生初来青岛,可他似乎并没特别的兴致看风景,他喜欢呆在屋子里,请他出来参加活动时,他才会下楼。天凉时,他披着一件大衣,天暖时,则是一件中式便服。他闲闲的,淡淡的,似乎与春天有着某种隔膜。

②我曾看过白先生的《树犹如此》,是怀念他朋友王国祥的,写得催人泪下,感人至深。文章中,他多次写到花和树。王国祥离去了,花园中一棵高大的意大利柏树也随之枯死,花园荒芜了。那株青烟般消失的树,在花园中留下一个巨大的缺口,这道缺口,被白先生形容为“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其内心苍凉之情,可想而知。我想白先生一定是因为看了太多繁华的“春”,胸中弥漫着旧时光中花朵的沉香,才会在春光中如此的超然、安详。

③但他还是爱花的。海大校园中的樱花开得正盛,那天我们去报告厅,路过一树又一树的樱花,他一再驻足观赏,叹息着:“太美了,太美了”,他看花眼神是怜惜的。三月三,大家到崂山太清宫去,在一处殿门前,逢一丛朝霞般鲜润的花朵。我看了一眼,便说:“这是芍药。”白先生走过去,大叫:“不是芍药,是牡丹啊!”芍药和牡丹虽然在花朵上相近,但叶片却不一样。我仔细一看,哦,确实是牡丹。白先生自从将汤显祖的《牡丹亭》搬上昆曲舞台后,对牡丹可谓情有独钟。对于即将要去北京参加青春版《牡丹亭》百场演出的白先生来说,这丛牡丹,无疑是老天为他写就的福音书啊。那丛牡丹姿态灼灼,开得恰到好处,飘洒,浓艳,馥郁,蓬蓬勃勃的,没有一朵呈凋敝之态,白先生啧啧惊叹,连称:“不得了,不得了!”  

④今年夏天酷热难当。这时,我会放下笔来“歇伏”,以读书为主。好书是可以带来清凉。

⑤我从书架上将郑愁予先生的诗集取下阅读。愁予先生的诗,韵律优美,婉约惆怅。愁予先生爱酒。他和他夫人梅芳请我去兰桂坊,我感受到他爱酒之切。他先是给我叫了杯鸡尾酒,然后又拉我进“冰屋子”,披着大衣,在零下三十多度中,品尝威士忌。愁予先生喝酒之后,谈笑风生,出口就是诗,他的热情能把一个冰冷的人都点燃。有一天晚上,他请我到他寓所去坐坐,一进去,他就举着一瓶酒对我说:“这是金门高粱酒,给你准备的,你带回哈尔滨吧!”我说我从香港出发,还要到北京开会,托运酒又麻烦,不如喝掉。愁予先生豪爽地说:“就听你的。”梅芳女士早已准备了几样下酒菜,我们围聚到桌旁,喝酒谈天。近午夜时,愁予先生举着杯,邀我到阳台看海。与其说是看海,不如说是赏月,那晚上的月亮实在太明了。海上月光飞舞,好像海上生了一片白桦林。愁予先生无限感怀,轻轻地哼起歌来。那低沉而忧郁的歌儿在月色中回旋,宛如夜鸟的翅膀轻触着花树。

⑥愁予先生的诗歌意象绮丽,比如他写长城:“长城像一个担夫担着群山,从地平线上彳亍走来。”他写“塔”:“塔,乃天问的形式吗?”他写微醺:“微醺是枕着山仰卧,全身成为瀑布;微醺是左手二指拈花,右手八指操琴;微醺,抬头满天的灯,低头满座的美人”,他写花:“百合花的嘴张得太大,像在惊讶”,他有一首诗的名字就叫《寂寞的人坐着看花》,读这首诗的时候,我忽然联想起了白先勇先生,想起他看花时那顾眷的神色。他们俩,虽然年过古稀,但他们身上那种美好的情感,从他们看花的姿态上,可以充分感受得到。

⑦有一天,聂华苓老师来电,我跟她聊起白先勇和郑愁予,他们都是她的老朋友了,我说:“他们与我们这代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是风雅的人!”聂华苓叫道:“很对很对!”

⑧是啊,我们这一代人,传统文化的根基浅,缺乏琴棋书画的浸染,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也不够深刻。为什么我们可以写出好看的作品,却难写出有大品格的作品?我想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底蕴还不足,境界还不够深远所致的。我们看花,是用眼睛;而他们看花,用的则是寂寞、沧桑的心。看花姿态的不同,作品所呈现的气象就大不一样了。我愿引愁予先生的几句诗,来为这篇小文作结:  

我们常常去寺庙

常常去无人的海滩

常常去上坟

献野花给好听的名字

(乙)

诗意与温情——读《迟子建散文》

梁 海

①当我读完《迟子建散文》时,那种温馨、恬静,还有里尔克式的“还乡”,都放射出穿透时空的光辉,带着精神的圣洁照亮了我的心田。

②迟子建的散文执着于一个主题——诗意和温情。她一次次带着初生牛犊的勇气,用那充满灵性的笔拨开阴霾,在生活的边界和存在的缝隙中,捕捉着温情而诗意的光亮。她的散文内容很大一部分是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和对人间亲情的眷恋。《灯祭》《我的世界下雪了》《伐木小调》《两个人的电影》等作品,推开了我们那扇早已被世俗尘封的记忆之门,让我们在山间林谷的茅屋中聆听夜晚的溪水潺潺,在月光如水的倒影中品味清幽的夜色,在暮色的余晖中感受亲情的温暖……这些曾经离我们近在咫尺的温馨,如今却如童话般遥不可及。迟子建正是在这些大自然无处不在的生命灵性中构建着人生的意义,追寻灵魂的安顿、精神的寓所和情感的寄托。

③迟子建的文字并不总是徘徊在记忆的长廊中,对于现实她也始终未曾忘怀。那些叙述各地见闻的游记,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自然风光、民情风俗,而且往往在不经意的瞬间道出了生命箴言。她对形而上的构建,并不是故弄玄虚,也不是浅薄卖弄才情。这使她的散文明显有别于小资做派,显得大气豁达,在柔肠中透出坚硬的质感。她以文学的方式将个人的经验融化到大千世界中,让我们在光明和温暖中获得了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重新理解和认识。

④迟子建散文最打动人心的是那种面对命运不屈的顽强,她带着一种温暖的鼓舞人心的力量,在光明与黑暗的无间之隙寻找灵魂的安居之所。在故乡失眠的长夜中,大自然抚慰了她失去爱人的痛苦,“我感谢这个失眠的长夜,它给予了我看风景的勇气……而那颗明亮的启明星,是上帝摆在我们头顶的黑夜尽头的最后一盏灯。即使它最后熄灭了,也是熄灭在光明中。”在与母亲旅游的途中,她体会到“其实风雨也是上苍赐予我们的甘霖,它可以升华苦难、化解悲伤,教人以慈悲心对待尘世的荣辱。人生哪有一路的晴朗?波折起伏,最能修习心性;动荡颠簸,才会大彻大悟。”的确,生活总是以残缺的形式表现出与理想状态的距离。正是从这些不尽如人意的乖违中,作家以温情的笔触,让我们在晦暗之中读出了对人性的悲悯和对神性的渴望,以及那种永远以不屈的勇气构筑起的希望和信念。

⑤我想,迟子建笔下的温情和诗意,表现出了作家的责任感和写作伦理。在我们这个时代,温情和关爱这些闪烁着诗意光芒的东西,比批判和针砭更能够给予人们挣脱阴郁的希望。正是在人性温暖的理想支撑下,迟子建让我们看到了比阳光还要灿烂的精神的光辉。

1.下列说法与甲、乙两篇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白先勇不喜欢看风景,也与春天有着某种隔膜,只有樱花与牡丹才能引起他的兴趣。

B. 郑愁予爱酒,酒后能出口成诗,是个热情而又风雅的人。

C. 迟子建觉得自己文化底蕴不足,境界不够深远,所以写不出有大品格的作品。

D. 梁海感受到迟子建散文中的诗意和温情照亮了自己的心田,从中获得了对自然、对

2.迟子建的散文有哪些特点?请根据乙文概括回答。

3.两篇文章的语言都很精妙。请品析甲文第⑤段中的画线句,说说其表达上的妙处和丰富的意味

4.甲文题为“看花的姿势”,请你细读全文,说说“看花的姿势”在文中的含义。

5.乙文中第④段中画线部分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6.甲、乙两文的起笔十分相似。乙文是读后感,用“当我读完《迟子建散文》时……”来  开头,显得自然恰当。甲文为什么也会用类似的“我是白先勇先生的读者”这样的开头?谈谈你的理解。

7.乙文第②段画线处说:“迟子建正是在这些大自然无处不在的生命灵性中构建着人生的意义,追寻灵魂的安顿、精神的寓所和情感的寄托。”迟子建是这样,白先勇、郑愁予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根据甲文的相关内容简要说说:白先勇是怎样“在这些大自然无处不在的生命灵性中构建着人生的意义,追寻灵魂的安顿、精神的寓所和情感的寄托”的。

 

查看答案

(题文)名著阅读。

⑴仿照示例,根据关键词猜作品。

(示例)关键词:爱情  孤女  自由平等  精神追求  作品:《简·爱》

①关键词:人和  要强  难产  三起三落            作品:《________

②关键词:莫扎特  孩子  忠实的镜子  赤子之心    作品:《________

(2)阅读下面选自《三国演义》的一段话,回答问题。

    孔明在车上大笑曰:“……黄巾之后,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

①这段话选自哪一回?请选择正确的一项。_______

A. 第四十回   蔡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

B. 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铜雀台  孔明三气周公瑾

C. 第九十三回   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朗

D. 第一百回   汉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斗阵辱仲达

②这段话中有一个四字短语可以概括诸葛亮的人生追求,这就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拔萃  佛印绝弥勒    B. 心领神  每有意,便欣然忘食

C. 如反掌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安陵    D. 患得失  故有所不辟也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⑴夕日欲,沉鳞竞跃__________      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

⑶或以为死,或以为__________      ⑷小大之,虽不能察,必以情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文名句默写。

⑴子曰:“君子矜而不争,___________。”(《论语·卫灵公》 )

⑵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⑶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___________,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性德《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⑸春天充满了浓浓诗意。宋人晏殊的《破阵子》中,“____________________

日长飞絮轻”,那春天的小景情趣盎然,特别惹人喜爱;唐人刘方平的《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那气温转暖蛰虫始鸣的春夜,优美宁静而富有生机。难怪宋人王观送别鲍浩然去浙东时,谆谆叮嘱“____________________”, 能与春光同住,该是多么惬意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