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妈妈的额头》 ①童年的印象里,母亲的额头是最亲切的。那时的我体质弱,常常生病发...

《妈妈的额头》

①童年的印象里,母亲的额头是最亲切的。那时的我体质弱,常常生病发烧。每次见到我一脸绯红的样子,母亲就觉得不对劲,然后她的额头就会贴在我的额头上,只那么轻轻一贴,母亲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

②母亲的额头,很多时间都被汗水占据着,劳动着的母亲是美丽的。那时候,年轻的母亲,以光洁而温馨的额头为纸,为这个家,书写着人生的喜怒哀乐。跟我们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日子,母亲是开心的,幸福的,这些开心和幸福,在她的额头上表现得阳光灿烂。当我们遇到挫折和磨难,那额头上则会写满忧虑和郁闷。我一度怀疑,多年以后,母亲额头上那一条条清晰的纹路,该是多年担忧留下的记忆档案。

③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了无数次病痛,而她自己生病的时候,总是悄悄瞒着。好些回,我看见母亲浑身无力地躺在床上,父亲用湿毛巾捂着她的额头,才知道母亲已被病魔折腾多时。每一次,母亲从疲惫中爬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揉拍前额,好让自己保持一份清醒,第一时间理清生活的繁琐,解开心头的愁结,为家的未来精打细算。韶华流转中,母亲老了,无论记忆力还是动作气力,已经大不如前,唯一不改的,依然是拍额头的习惯性动作,那手掌在额头上发出的声音,于我而言,更多成了一种带着淡淡咏叹的生活乐章。

④母亲是爱美的,也许从她懂事时起,就用那些粉膏,每天在额头上涂抹。然而岁月匆匆,雨霜重重,谁也无法挽留青春饱满的脚步。一道道皱纹,在一个个不经意的夜晚,悄悄爬上了母亲的额头。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圈满了昨日的记忆。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

⑤母亲七十大寿那天,女儿忽然说头晕,母亲的额头,又习惯性地跟她贴在一起。那是怎样的两张额头啊,一张沧桑遍布,饱经风霜;一张青春饱满,一如母亲当年。母亲仔细端详着孙女,不由感慨万千:“奶奶老了,瞧这额头上的皱纹,多深!”我伸过手,轻抚母亲的额头:“妈,谁说您老呀。瞧您的额头,还是当年那样温暖。在我心里,您有一张永远年轻的脸。”

⑥是啊,母亲的额头是不老的,那里面,写满了永恒的母爱。

1.文中写了有关“妈妈的额头”的几个生活片断,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1)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病痛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亲揉拍前额缓解劳累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章内容,赏析第①④段画线的句。

(1)她的额头就会贴在我的额头上,只那么轻轻一贴,母亲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

(2)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圈满了昨日的记忆。

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

3.你认为文中的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活中我们都拥有亲人们的关爱,请你把感受最深的和大家分享。

 

1.(2)答案示例:母亲的额头布满汗水、喜悦、忧伤 (4)答案示例:母亲额头的皱纹 (5)答案示例:母亲用额头为孙女诊断病痛。 2.(1)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贴”字用得生动传神,通过母亲这一个动作表现母亲对儿女的无微不至的关爱。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妈妈额头上的皱纹比作年轮,比作树林,生动形象地写出妈妈的额头记录下了她对子女的疼爱,为家庭生活辛劳的付出,以及“我”对妈妈的爱(或感恩之情)。 3.文中的妈妈是一个关爱儿女、勤劳能干、任劳任怨、默默付出的人。 答案示例:父亲的关爱让我感受最深。父亲是家中的顶梁柱,尤其是他厚实的背给了我安全感和幸福感。小时候,我在父亲的背上尽情欢笑;现在,父亲仍然用他厚实的背为我遮风挡雨。 【解析】试题分析: 9.【题1】阅读全文,可知所答内容分别来自(2)(3)(5)三段,根据这三段内容并参照题目所提供的(1)(4)两片段内容及句式,可依次概括为:(2)母亲的额头布满汗水、喜悦、忧伤;(3)母亲揉拍前额缓解劳累;(5)母亲用额头为孙女诊断病痛。(大意对即可) 1. 2. 第2小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妈妈额头上的皱纹比作年轮,比作树林,生动形象地写出妈妈的额头记录下了她对子女的疼爱,为家庭生活辛劳的付出,以及“我”对妈 妈的爱(或感恩之情)。 3. 考点:记叙文阅读 概括内容 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与作用 语言赏析 人物形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ruì bù kě dāng;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xiè qì。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dū zhàn,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下列说法对此消息的整体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分三路进行,按照中、西、东的顺序叙述,是按照渡江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的,最后的东路军激战让文势掀起高潮。

B. 新闻要求报道客观事实,但是,因为立场不同,语言中会带有作者的思想感情。

C.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D.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不料指汤恩伯那一天到达芜湖是人们没有料到的。

2.下列说法对此消息的写作特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标题、导语和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所不同,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要看主体部分。

B. 不能把标题改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渡江”,因为原标题中横渡用得比较生动形象,能够增强新闻的感染力。

C. 西起九江(不含)。如果去掉不含两字,意思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无法体现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D. 本文作为消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篇幅比较短,主要以记叙为主,也加入作者的议论。

3.从划线句中你学到人民解放军怎样的精神?结合你的成长,谈谈它给你的启示。

 

查看答案

记游白水岩  苏轼

    绍圣元年十二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山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以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②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涯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壮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矣。复与过饮酒,食馀甘③,煮菜,顾影颓然,不复能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①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②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③馀甘:即橄榄。

1.以下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急湍    B. 不得其所/ 有剩骨

C. 与过饮酒 / 有能与其奇者    D. 以付过 / 答谢中书

2.给下列句子断句。

3.文章表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查看答案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泉水__________ (2)猿则百叫无__________  (3)鸢飞天者__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这样写好在以动写静,使静止的景物富有动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两岸山势的陡峭和壮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B. 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异水”,先写“缓流”,突出澄澈,再写“急湍”,突出凶猛。

C.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富春江山水巨大的诱人魅力,令人陶醉其中,流连不已。

D. 全文通过描绘山水之美,抒发了作者对美丽大自然的喜爱,对自然的崇尚,含蓄表达了作者对名利之人的鄙弃,暗寓自己的高洁志趣。

 

查看答案

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选择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积淀着久逸的岁月印痕。它绽放在春节缤纷的花炮中闪烁在京剧斑斓的脸谱中跳动在二胡凄美的弓弦上________传扬在诗词浪漫的意境里……

 

查看答案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体育教育促进了社会、学校、家长对学生体质健康状态的关心和重视,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把提高改成增强”)

B. 12岁的小夏用父亲的手机下载了手游软件《全民枪战》,为了买钻石升级,他就用爸爸的微信支付购买装备,5天竟然花掉大约2.5万元左右。(去掉大约左右”)

C. 2016国际安徒生奖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上公布,中国作家曹文轩最终折桂,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中国作家。(把第一位调到获此殊荣之前)

D. 在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的7.0级地震中,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把“在……中”去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