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请将下列词语用正楷字体分类抄写在方格中,注意书写工整。 拙见 家母 见谅 久仰 ...

请将下列词语用正楷字体分类抄写在方格中,注意书写工整。

拙见  家母   见谅  久仰  垂询   令爱

  

 

敬辞:令爱 久仰 垂询 谦辞:拙见 家母 见谅 【解析】本题考查敬辞和谦辞的分类书写。敬辞和谦辞在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往往要运用到。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谦辞表示谦虚的言辞。注意字在田字格的位置,结构要匀称,字迹要工整。所有的字应当恰当地书写在格子的中间,四边留有一定的空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蒋介石悬赏八万元要周恩来的首级,可是在周恩来的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

我到屋子里以后看到里面很干净,陈设非常简单。土炕上挂的一顶蚊帐,是唯一可以看到的奢侈品。炕头放着两只铁制的文件箱,一张木制的小炕桌当作办公桌。哨兵向他报告我到来的时候,周恩来正伏案在看电报。

“我接到报告,说你是一个可靠的新闻记者,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并且说可以信任你会如实报道,”周恩来说。“我们知道这一些就够了。你不是共产主义者,这对于我们是没有关系的。任何一个新闻记者要来苏区访问,我们都欢迎。不许新闻记者到苏区来的,不是我们,是国民党。你见到什么,都可以报道,我们要给你一切帮助来考察苏区。”

……

我一边和周恩来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

我从周恩来的一位以前的同学那里,从外国人称为中国“国民革命”的一九二五到二七年的大革命时代中与他共事的国民党人士那里,了解到一些关于周恩来的情况。但是从周恩来自己身上,我后来还了解到更多的情况。他使我感到兴趣,还有一个特别的原因。他显然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1.以上文段选自美国记者_______________的作品《红星照耀中国》,考虑到在敌占区和国民党政府统治区发行的缘故,译本改名为《________________》。

2.结合选段内容说说作者刻画周恩来形象主要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有什么好处?

3.结合原著相关情节分析划线句子中为何作者称周恩来是“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因为有人爱你,所以你是幸福的;因为有事可做,所以你是充实的;因为有坎坷,你学会了坚持;因为有失去,你懂得了珍惜……

请以“因为有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和真实姓名;④字迹清晰美观,卷面整洁。

 

查看答案

《妈妈的额头》

①童年的印象里,母亲的额头是最亲切的。那时的我体质弱,常常生病发烧。每次见到我一脸绯红的样子,母亲就觉得不对劲,然后她的额头就会贴在我的额头上,只那么轻轻一贴,母亲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

②母亲的额头,很多时间都被汗水占据着,劳动着的母亲是美丽的。那时候,年轻的母亲,以光洁而温馨的额头为纸,为这个家,书写着人生的喜怒哀乐。跟我们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日子,母亲是开心的,幸福的,这些开心和幸福,在她的额头上表现得阳光灿烂。当我们遇到挫折和磨难,那额头上则会写满忧虑和郁闷。我一度怀疑,多年以后,母亲额头上那一条条清晰的纹路,该是多年担忧留下的记忆档案。

③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了无数次病痛,而她自己生病的时候,总是悄悄瞒着。好些回,我看见母亲浑身无力地躺在床上,父亲用湿毛巾捂着她的额头,才知道母亲已被病魔折腾多时。每一次,母亲从疲惫中爬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揉拍前额,好让自己保持一份清醒,第一时间理清生活的繁琐,解开心头的愁结,为家的未来精打细算。韶华流转中,母亲老了,无论记忆力还是动作气力,已经大不如前,唯一不改的,依然是拍额头的习惯性动作,那手掌在额头上发出的声音,于我而言,更多成了一种带着淡淡咏叹的生活乐章。

④母亲是爱美的,也许从她懂事时起,就用那些粉膏,每天在额头上涂抹。然而岁月匆匆,雨霜重重,谁也无法挽留青春饱满的脚步。一道道皱纹,在一个个不经意的夜晚,悄悄爬上了母亲的额头。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圈满了昨日的记忆。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

⑤母亲七十大寿那天,女儿忽然说头晕,母亲的额头,又习惯性地跟她贴在一起。那是怎样的两张额头啊,一张沧桑遍布,饱经风霜;一张青春饱满,一如母亲当年。母亲仔细端详着孙女,不由感慨万千:“奶奶老了,瞧这额头上的皱纹,多深!”我伸过手,轻抚母亲的额头:“妈,谁说您老呀。瞧您的额头,还是当年那样温暖。在我心里,您有一张永远年轻的脸。”

⑥是啊,母亲的额头是不老的,那里面,写满了永恒的母爱。

1.文中写了有关“妈妈的额头”的几个生活片断,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1)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病痛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亲揉拍前额缓解劳累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章内容,赏析第①④段画线的句。

(1)她的额头就会贴在我的额头上,只那么轻轻一贴,母亲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

(2)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圈满了昨日的记忆。

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

3.你认为文中的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活中我们都拥有亲人们的关爱,请你把感受最深的和大家分享。

 

查看答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ruì bù kě dāng;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xiè qì。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dū zhàn,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下列说法对此消息的整体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分三路进行,按照中、西、东的顺序叙述,是按照渡江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的,最后的东路军激战让文势掀起高潮。

B. 新闻要求报道客观事实,但是,因为立场不同,语言中会带有作者的思想感情。

C.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D.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不料指汤恩伯那一天到达芜湖是人们没有料到的。

2.下列说法对此消息的写作特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标题、导语和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所不同,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要看主体部分。

B. 不能把标题改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渡江”,因为原标题中横渡用得比较生动形象,能够增强新闻的感染力。

C. 西起九江(不含)。如果去掉不含两字,意思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无法体现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D. 本文作为消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篇幅比较短,主要以记叙为主,也加入作者的议论。

3.从划线句中你学到人民解放军怎样的精神?结合你的成长,谈谈它给你的启示。

 

查看答案

记游白水岩  苏轼

    绍圣元年十二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山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以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②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涯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壮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矣。复与过饮酒,食馀甘③,煮菜,顾影颓然,不复能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①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②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③馀甘:即橄榄。

1.以下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急湍    B. 不得其所/ 有剩骨

C. 与过饮酒 / 有能与其奇者    D. 以付过 / 答谢中书

2.给下列句子断句。

3.文章表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