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

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其筋骨___________            ⑵饮食尝胆也___________

于色_____________            ⑷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⑴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女忘稽之耻邪?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练。

B. 甲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而”与“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的“而”用法一样,都是表示“并列”。

C. 乙文能很好地来论证“生于忧患”这一观点。

D. 甲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甲文中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迹,他们的共同点是:

5.请你再为甲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古今中外的都可以(乙文的除外),要求语言简洁。

 

1.使……劳累 也表现用这些来 2.这样以后才明白,由于忧愁祸患而得于生存发展,由于安逸享乐而会导致萎靡死亡。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 3.B 4.先经历一番苦难磨练,最后有所成就。 5.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对比阅读能力,涉及的考点有解释文言词语、翻译句子、分析概括文章内容、分析文章论点、为文章补充论据等。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答这类题要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特殊文言现象。(1)(3)(4)出自课内,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识记写出答案,注意“劳”为使动用法,应解释为“使……劳累”,“所以”为古今异义词,结合语境在这里应解释为“用这些来”。(2)句出自课外,根据积累,“亦”在文言文中一般解释为“也”,将“也”带入原文验证,可知解释为“也”合适。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句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专有名词和无实义的虚词可以不译,得分关键词要译准确。(1)然后:这样以后。知:明白。(2)女:你。之:的。耻:耻辱。注意(2)句为反问句,要译出反问语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下面对本曲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从触觉、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雄伟险要的地势。

B. 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C. 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D.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表现出了作者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

2.请说说为什么“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查看答案

请为下面的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

最近一本名叫《Q版语文》的新书在网上和书店很流行,《卖火柴的小女孩》、《司马光砸缸》、《背影》等中小学经典课文,被改成荒诞不经的搞笑故事。如司马光砸缸救出的竟然是青蛙王子、流氓兔、圣诞老人等;卖火柴的小女孩签约成演艺界明星;《背影》中的老父亲,因懒得走路从铁轨爬过去,被“红袖章”抓住罚了款……

许多家长和教育界人士,对《Q版语文》受到中小学生推崇表示担忧。一些教师认为,《Q版语文》打破了经典课文建立在传播人间真情基础上的模式,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影响。另外,文章中一些极不规范的词句成为学生的常用语,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不利于祖国语言的健康发展。 

 

 

 

 

 

 

 

 

 

 

 

 

 

 

 

 

 

 

 

 

 

标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作答。

轰一下,全班hōng     笑起来,不知是笑那小赖子似的唱腔,还是笑班级里严jǐn      的气被打破。总之,一周内,大家的音乐细胞全活跃起来,把一些市面上流行歌曲的词温习得滚瓜烂熟。可是,发作业本时,老师们都一个个        ( A. 忧心忡忡   B.怒气冲冲)。

查老师几次去要求换教室,可是学校没有余的教室,况且这一排有五个教室,多少都受音乐声浪的冲击,只是贾里他们班       ( A. 首屈一指   B.首当其冲 )。

“同学们,拿出毅力来!”查老师鼓励道:“当然,我也很需要毅力!”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①气______          ②______

③hōng_______笑       ④严jǐn______

(2)选择恰当的词填空。

______ ( A. 忧心忡忡   B.怒气冲冲)        

______( A. 首屈一指   B.首当其冲 )            

(3)找出划线句子中错误的标点,并改正。

_______应改为_______

 

查看答案

诗文默写。

(1)足蒸暑土气,___________________。力尽不知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

(3)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

(4)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6)知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困,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过零丁洋》中,表达了作者舍生取义、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群臣说服。

(注: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大获全胜,他之所以能据有天下,“善于用人”是取胜的重要法宝。)

【注释】①列侯:汉代制度,王子封为侯的,叫诸侯。不姓刘的大臣因功封侯的,叫列侯。②朕:皇帝的自称。③因:就。④以与之:即“以之与之”,把它(城镇、土地)赐给他们。⑤夫:句首语气助词,表示引起下文议论。⑥子房:张良,字子房,刘邦的谋士。本是战国韩国人,他家曾五世相韩,秦灭韩后,张良用全部家财访求刺客,要给韩国报仇。后来请了力士,袭击秦始皇于博浪沙(在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没击中秦始皇本人。张良改名换姓逃避于下邳(在今江苏省邳县东南),跟黄石公学了兵法,辅佐刘邦灭了项羽,封留侯。

⑦范增:项羽的谋士。年七十,辅佐项羽起兵成霸业。项羽尊他为“亚父”。灭秦后,项羽约刘邦在鸿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的项王营)会见,范增劝项羽借机会杀刘邦,项羽不听。后来刘邦进行离间,项羽果然怀疑范增,夺其权。他愤怒辞去,到了彭城,背上生疮而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列侯、诸将毋敢______      (2)陛下使人攻城______

(3)有功者之    ______       (4)饷馈     ______

(5)群臣服     ______       (6)此所以为我所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2)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3.“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试举项羽拒不听从范增劝说的例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