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嗨!”内德说,“我们很久没有爬悬崖了。”

“我们现在就去爬吧!”有个孩子叫道。他们就朝一座悬崖飞跑而去。

我一时拿不定主意。虽然我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

“来呀!”我最要好的朋友杰利对我叫喊,“别做胆小鬼。”

“我来了!”我一面应着,一面跟着他们跑……

其他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向上爬,朝着一块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狭小岩石架进发。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

接着,他们左折右转地爬上了崖顶,向下凝视着我。“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有个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气。”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概述本文的中心事件。

2.揣摩“我”的心理变化。按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填空作答。

爬悬崖前:____________-→爬上岩石架: _____________-→爬下悬崖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作者说“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为什么忘不了?

5.下面对文章的感悟,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吃一堑,长一智。    B. 挫折是走向成功的阶梯。

C.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1.“我”在父亲引导和鼓励下爬下悬崖的经历。(或“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 2.拿不定主意心惊肉跳(恐惧)巨大的成就感 3.(应写出两点,每点两分——特点一分,分析一分)示例:教子有方。在儿子遇险时,父亲没有爬上悬崖救助,而是引导鼓励儿子,让他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学到经验。 4.示例:因为从这次经历中,“我”获得了终生受益的生活经验:凡事都着眼于最初的一小步,一小步一小步地积累,直至成功。 5.C 【解析】 1.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⑴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⑵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⑶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

⑷到暴风雨将歇时,还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

⑸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我去找。”

⑹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⑺天黑了。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但除了雨后的寂静之外,没有任何回应。他就朝杜小康走去的方向,寻找过去。

⑻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鸭们东钻西钻,不一会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眼见着天黑了。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没有听到父亲的回应。

⑼杜小康突然感到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⑽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寸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⑾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⑿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⒀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⒁第二天早晨,杜雍和找到了杜小康。当时杜小康正在芦苇上静静地躺着。不知是因为太困了,还是因为他又饿又累坚持不住了,杜雍和居然没有能够将他叫醒。杜雍和背起了疲软的儿子,朝窝棚方向走去。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

⒂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⒃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开鸭栏,让鸭们走到水中时,突然在草里看到了一颗白色的东西。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⒄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1.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请你结合文章,谈谈第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2.“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杜小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3.品析语言。

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4.结尾写“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下蛋了”, 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

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其筋骨___________            ⑵饮食尝胆也___________

于色_____________            ⑷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⑴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女忘稽之耻邪?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练。

B. 甲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而”与“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的“而”用法一样,都是表示“并列”。

C. 乙文能很好地来论证“生于忧患”这一观点。

D. 甲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甲文中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迹,他们的共同点是:

5.请你再为甲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古今中外的都可以(乙文的除外),要求语言简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下面对本曲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从触觉、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雄伟险要的地势。

B. 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C. 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D.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表现出了作者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

2.请说说为什么“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查看答案

请为下面的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

最近一本名叫《Q版语文》的新书在网上和书店很流行,《卖火柴的小女孩》、《司马光砸缸》、《背影》等中小学经典课文,被改成荒诞不经的搞笑故事。如司马光砸缸救出的竟然是青蛙王子、流氓兔、圣诞老人等;卖火柴的小女孩签约成演艺界明星;《背影》中的老父亲,因懒得走路从铁轨爬过去,被“红袖章”抓住罚了款……

许多家长和教育界人士,对《Q版语文》受到中小学生推崇表示担忧。一些教师认为,《Q版语文》打破了经典课文建立在传播人间真情基础上的模式,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影响。另外,文章中一些极不规范的词句成为学生的常用语,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不利于祖国语言的健康发展。 

 

 

 

 

 

 

 

 

 

 

 

 

 

 

 

 

 

 

 

 

 

标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作答。

轰一下,全班hōng     笑起来,不知是笑那小赖子似的唱腔,还是笑班级里严jǐn      的气被打破。总之,一周内,大家的音乐细胞全活跃起来,把一些市面上流行歌曲的词温习得滚瓜烂熟。可是,发作业本时,老师们都一个个        ( A. 忧心忡忡   B.怒气冲冲)。

查老师几次去要求换教室,可是学校没有余的教室,况且这一排有五个教室,多少都受音乐声浪的冲击,只是贾里他们班       ( A. 首屈一指   B.首当其冲 )。

“同学们,拿出毅力来!”查老师鼓励道:“当然,我也很需要毅力!”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①气______          ②______

③hōng_______笑       ④严jǐn______

(2)选择恰当的词填空。

______ ( A. 忧心忡忡   B.怒气冲冲)        

______( A. 首屈一指   B.首当其冲 )            

(3)找出划线句子中错误的标点,并改正。

_______应改为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