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中华国学经典指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中华国学经典指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专家疾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 国家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国家实验课程”。不少地方中小学已开设国学教育课,每周l课时。

【材料二】目前,全世界已有l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400多所孔子学院。有关部门选取《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孟子》等国学文化经典,编写出版了《中华传统文化视听读本》,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摘引自“新浪网”)

(1)在中小学开设国学教育课,有人肯定但也有人反对,你持什么观点?请简述理由。

(2)读了“材料二”,你有什么感想?

(3)学校向来访的外国某孔子学院的学生赠送国学经典,请你从《论浯》《唐诗三百首》《西游记》等三部作品中任选一部,拟写一句推荐语。

示例:《水浒传》——从传奇的故事中感受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英雄群像。

 

(1) 示例一:赞成。开设国学教育课,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 示例二:反对。开设国学教育课,会加重我们的学习负担。 (2)示例一: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我们感到无比自豪。 示例二:外国人如此喜爱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更应努力学习和传承民族文化。 (3)示例一:《论语》——从简练质朴的语言中,领略中国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 示例二:《唐诗三百首》——走近文学殿堂,欣赏诗歌黄金时代的旷世杰作。 示例三:《西游记》——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聆听一曲降妖伏魔、百折不挠的赞歌。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1)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由题意可知,本题要求对中小学开设国学教育课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可以支持也可以反对,但支持观点的理由一定要充分有力。语意要通顺.赞成的理由可以是开设国学教育课有利于学生认识中华文化,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反对的理由可以是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2)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得出结论的能力。根据材料二可知,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走向了全世界,我们应该感到自豪,并努力学习和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据此可作答。(3)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掌握。作答时,一定要从三部待选名著中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部来作答。推荐语可围绕该部名著的艺术特色,思想内涵等来表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著阅读。

(1)下列名著情节,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当朝权臣高太尉之子高衙内,觊觎林妻貌美,设计陷害林冲,高太尉诬其“带刀”进入白虎堂,将他发配沧州,并企图在途中杀掉林冲。林冲幸得鲁智深一路暗中护送,才化险为夷。

B. 李逵想把母亲接到梁山泊,路遇李鬼打劫,因李鬼假称有老母无人奉养而放他生路,但随后又图谋作恶的李鬼还是被李逵杀了。

C、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智真长老只好引荐他去东京大相国寺。他夜走蜈蚣岭时,在坟庵杀死恶道飞天蜈蚣王道人。

D.杨志虽是名门之后,但命运坎坷。先因失陷花石纲而流落他乡,又因怒杀牛二而被发配充军,最终又丢了生辰纲。

(2)阅读下列有关《水浒传》的故事情节,按要求作答。

话说当下宋江在马上看时,四下里都有埋伏军马,且教小喽罗只往大路杀将去,只听得三军屯塞住了。众人都叫起苦来。宋江问道;“怎么叫苦?”众军都道;“前面都是盘陀头,走了一遭,又转到这里。”宋江道;“教军马望火把亮处有房屋人家取路山去。”又走不多时,只见前军又发起喊来,叫道;“不能望火把亮亮处取路,又有苦竹签铁蒺藜,遍地撒满鹿角,都塞了路口!”宋江道:“莫非天丧我也!”

以上战役是“一打祝家庄”,这一战役的起因是什么?宋江等人是怎样脱离险境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嗨!”内德说,“我们很久没有爬悬崖了。”

“我们现在就去爬吧!”有个孩子叫道。他们就朝一座悬崖飞跑而去。

我一时拿不定主意。虽然我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

“来呀!”我最要好的朋友杰利对我叫喊,“别做胆小鬼。”

“我来了!”我一面应着,一面跟着他们跑……

其他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向上爬,朝着一块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狭小岩石架进发。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

接着,他们左折右转地爬上了崖顶,向下凝视着我。“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有个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气。”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概述本文的中心事件。

2.揣摩“我”的心理变化。按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填空作答。

爬悬崖前:____________-→爬上岩石架: _____________-→爬下悬崖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作者说“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为什么忘不了?

5.下面对文章的感悟,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吃一堑,长一智。    B. 挫折是走向成功的阶梯。

C.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⑴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⑵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⑶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

⑷到暴风雨将歇时,还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

⑸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我去找。”

⑹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⑺天黑了。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但除了雨后的寂静之外,没有任何回应。他就朝杜小康走去的方向,寻找过去。

⑻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鸭们东钻西钻,不一会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眼见着天黑了。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没有听到父亲的回应。

⑼杜小康突然感到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⑽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寸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⑾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⑿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⒀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⒁第二天早晨,杜雍和找到了杜小康。当时杜小康正在芦苇上静静地躺着。不知是因为太困了,还是因为他又饿又累坚持不住了,杜雍和居然没有能够将他叫醒。杜雍和背起了疲软的儿子,朝窝棚方向走去。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

⒂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⒃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开鸭栏,让鸭们走到水中时,突然在草里看到了一颗白色的东西。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⒄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1.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请你结合文章,谈谈第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2.“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杜小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3.品析语言。

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4.结尾写“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下蛋了”, 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

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其筋骨___________            ⑵饮食尝胆也___________

于色_____________            ⑷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⑴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女忘稽之耻邪?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练。

B. 甲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而”与“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的“而”用法一样,都是表示“并列”。

C. 乙文能很好地来论证“生于忧患”这一观点。

D. 甲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甲文中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迹,他们的共同点是:

5.请你再为甲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古今中外的都可以(乙文的除外),要求语言简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下面对本曲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从触觉、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雄伟险要的地势。

B. 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C. 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D.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表现出了作者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

2.请说说为什么“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