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完成小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

阅读《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完成小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作者所要批驳的观点是什么?所要证明的观点又是什么?

2.文中指出“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其充分的理由有哪两点?

3.“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这两句话中黑体词语的含义是什么?

4.为什么对方的论据都是事实,可结论却是错误的呢?

5.作者通过分析批驳,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应如何理解这一结论?

6.仿拟是英语语言学分支修辞学的重要修辞手法。它有意仿照人们熟知的现成的语言材料,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创造出新的词语、句子来,以使语言生动活泼,或讽刺嘲弄,或幽默诙谐,妙趣盎然。请从下面的两个仿词句中任选一个赏析其表达效果。

(1)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2)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1.所要批驳的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观点。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一观点。 2.①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②现在也不乏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的人。 3.“有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反动文人;第一个“中国人”指所有的中国人;第二个“中国人”是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反动文人。 4.因为对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5.作者的结论是:“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要论有无自信力,就不要被统治者的官方文章所蒙骗,要着眼于人民大众,要看到人民大众不屈的斗志和伟大的力量。 6.示例:(1)(2)“他信力”“自欺力”都是从“自信力”仿拟而来,生动地刻画了国民党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丑恶形象,表现出作者极其深刻的讽刺意味。 【解析】 1.本题考查论证方式。论证方式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此文针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有例为证“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 3.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鲁迅的用词总是暗含着某种不同寻常的意思,“有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反动文人;第一个“中国人”指所有的中国人;第二个“中国人”是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反动文人。 4.对方用片面的观点看待整体问题,犯了“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的错误。 5.这篇议论文,先亮出对方的观点,然后在驳斥中树立自己的观点。最后在文段末尾。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看地底下”就是要看到人民大众不屈的斗志和伟大的力量。 6.仿拟是英语语言学分支修辞学的重要修辞手法。这是一种巧妙、机智、而有趣的修辞格。它有意仿照人们熟知的现成的语言材料,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创造出新的语、句、篇来,以使语言生动活泼,或讽刺嘲弄,或幽默诙谐,妙趣盎然。在运用时所仿拟的一般是人们所熟知的语言材料,如成语、谚语、名言、警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下面的提示或语境填空。

⑴爱国之情,人所共有。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忠君爱国的雄心壮志;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矛盾心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蕴含古人炽烈情感的名句,感动着无数的读者。

⑵“愁”是古人常抒发的一种情绪,李清照在《武陵春》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浓郁难载之愁,在《醉花阴》中又说“莫道不消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自己相思成苦,憔悴不堪,意境与柳永词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有异曲同工之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微博是一种网络技术应用。它篇幅短小,每条不超过l40个字,甚至可以三言两语。它代表了个人最真实的即时言论,人们可以用微博发布信息、发表评论、讨论问题、转发跟帖。无论是用电脑还是用手机,只要能上网,人们就可以像发短信一样发微博,非常方便。

材料二  教育部、国家语委在向社会发布《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时,称2010年是中国的“微博元年”。截止到2011年2月,腾讯、新浪两大门户网站微博注册用户均超过1亿。在微博上“人人都有麦克风”,普通人用微博维权,用微博问政;政府也开通微博,了解民意。微博正释放着它推进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变革的巨大潜能。

(1)从材料一中摘录出4个能概括“微博”主要特点的词语。

答:①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写出右边这幅画的寓意。

 

查看答案

用上恰当的关联词语,将下面三个短句组合成一个复句。(要求:句序合理,标点正确,可以删去和调换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①人们要学会辨别真伪,提高警惕性。

②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在网上购买到自己想要的商品。

③网上商品质量没有保障,售后服务欠缺。

 

查看答案

根据诗词曲的基本知识,横线上应该填上的一句是(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A. 泪千行    B. 惟有泪千行    C. 有泪千行    D. 惟有千行泪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判断及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二嫂的体型,突出了“瘦”。)

B.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比喻、对偶、拟人,赋予寂静的大自然以旺盛的生命力,突出了无畏的气概和敢于斗争的精神。)

C. 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 夸张,活画出该邻居讨好范进的小市民嘴脸,揭示了胡屠户对没中举人前的范进极少帮衬的嫌贫爱富的本质。)

D.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反复,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状态的于勒叔叔的深切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