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

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选自《礼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选自《学记》)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大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不可不学也。(选自《曲礼》)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学而能               

(2)其次务

(2)玉不,不成器           

(4)人有礼则

2.《礼运》中“然后能为之”中的“之”是指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原句)。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3)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不可不学也。

4.熟读《曲礼》中的选文,结合实际浅谈你对礼的见解。

 

1.(1)不 (2)实行,引申为给予恩惠 (3)琢磨、雕琢 (4)安定 2.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 3.(1)什么是人的性情呢?(就是)高兴、生气、悲伤、恐惧、喜爱、厌恶、欲望这七种性情,(这些)是不需要学习就具备的。 (2)玉(的质地虽好,但)不(加)琢磨,就不会成为(美好的)器物。人(虽贵为万物之长,但)不(通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3)人有了礼,才能得到安定;失去了礼,就要发生倾覆。因此说礼是不可不学习的。 4.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应该注重礼尚往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注重社会道德,以礼为度养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这样社会才安定,人们才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解析】 1.试题分析: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施”:实行,引申为给予恩惠。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中重要信息的提取。也是代词的指代内容。读懂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然后能为之”中的“之”就是指上文的“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 3.试题分析: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弗”“知道”“安”“故”等词语的翻译,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礼不可不学也”判断句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4.试题分析:解此类开放性试题:1、要紧扣文章的主旨,即“礼”;2、要紧密联系实际谈感想和认识,要真切,从生活中来;3、要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态度要正确、鲜明;4、要作出辩证的分析,思想观念要健康向上。可从自己在人际关系上如何注重“礼”的角度作答,也可从社会的角度来谈“礼”的重要意义。 译文:所以圣明的人把整个天下看成是一个家,把整个国家当成是一个人,并不是(他们)凭主观妄为,而是(他们)了解情况,能剖析其中深刻的含义,明白它们的利害关系,擅长处理其中的冲突,然后才会有所作为。什么是人的性情呢?(就是)高兴、生气、悲伤、恐惧、喜爱、厌恶、欲望这七种性情,(这些)是不需要学习就具备的。 玉(的质地虽好,但)不(加)琢磨,就不会成为(美好的)器物。人(虽贵为万物之长,但)不(通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兑命》中说:“自始至终,都惦记着致力于学习。”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因此圣人兴起,制定礼法来教导人,让人们懂得礼仪,知道自己与禽兽的区别。上古时以德为贵,后世才讲究施惠与回报。礼所崇尚的是有来有往,只施与而不接受,是不符合礼仪的;只接受而不施与,也是不符合礼仪的。一个人遵守礼仪会使自身安定,不遵守礼仪则可能面临危机。所以说礼是不能不学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各其子        ________________

(2)大人世及以为礼   ________________

(3)礼义以为       ________________

(4)以父子      ________________

(5)以兄弟        ________________

(6)以贤勇知         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货力为己。

(2)以睦兄弟。

(3)而兵由此起。

3.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天下为家”有何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注释)①挟:(用胳膊)挟着。②语(yù):告诉。③折枝:按摩肢体。④王(wàng):统一天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独其亲_______

(2)男有分,女有_______

(3)盗窃乱贼而不_______

(4)货其弃于地也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大道行也/王不王

B. 谓大同/智也

C. 长者折枝/通计一舟,人五

D. 人不独亲其亲/王之不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4.请在(乙)文中摘录出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句话意思相同的一句。

5.(1)(甲)文提出“大道之行”的目的是实现______________的理想社会。(2)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主张的真正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乙)文的语句回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含义。

(1)食,不知其旨也_______

(2)教学相_________

(3)有至道_________

(4)知,然后能自强也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曰:教学相长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集中论述了_______ 的关系问题,说明了______的道理。

 

查看答案

“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查看答案

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结合文中的语句,试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