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岁月的流逝,带给我们每一个人一份礼物。健康的身体、丰富的学识是礼物,难忘的经历、...

岁月的流逝,带给我们每一个人一份礼物。健康的身体、丰富的学识是礼物,难忘的经历、深刻的教训也是礼物……这些礼物,无不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一笔珍贵的财富。

请以“岁月的礼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②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③不要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

 

参考例文 岁月的礼物 深夜,小屋。 窗外,轻柔的月光悄悄地洒在窗帘上,我从淡蓝色的窗帘后探出头来,看到一轮明月正从夜幕中挣扎着将月光送到我面前。我干脆拉开窗帘,看着月光飘落在我的屋里,本来就不大的小屋显得更加和谐。又肥又大的睡袍将我裹了起来,我坐在窗边,睡意全消。 幽幽的月光缓缓爬上了我的书桌,那枝钢笔静静地躺在书桌的一角,在清辉下熠熠闪亮着淡淡的光彩。我伏在桌上,任由窗外的繁星轻柔雀跃。忽得,目光收敛了,落在了钢笔上,又移到了精美的日记本上,踱来踱去。 半晌,一阵虫儿清亮的鸣叫声打破了这片寂静。我回过神来,理了理散乱的刘海,拿起笔,在纸上尽情地飞扬。我望着它散发出的光芒,心中不觉一震,思绪又回到了从前。 半年前,我刚迈进中学的门槛。拨动琴弦,奏起了属于自己的青春序曲。我心中的梦想蠢蠢欲动,最终振翅而飞。心中装着一个小小的世界的我四处寻觅,渴望触碰到那沁人的书香,让小小的心灵更加充实。 一天,我从时间老人那里得到了一枝钢笔——笔杆很细,但画出的线条却是那样得有力;墨色很浓,但记下的却是童真的细腻;笔头很宽,正如思想者的开阔的心境。我爱上了它,爱上了这枝小巧的钢笔。不光爱它可爱的外表,更疯狂爱上了它给我带来的精神上的充足。 我的老师曾略显神秘地对我说,日记就像玲珑的花朵,对翩翩的蝴蝶有着无尽的诱惑。它的含苞,绽开,怒放,凋谢,都是岁月的精彩。她说这话的时候,柔和的光线透过玻璃窗,安静地铺展在地面上,时间在那一刻好像停顿了许久,我的脑海里出现一幅梦境中的画面。我爱上了写日记,用这样的方式去表达我的快乐和悲伤。张爱玲说,每一只蝴蝶都是花的灵魂,回来寻找它的前身。我从未奢望我的日记可以成为灿烂的蝴蝶谷。我只希望自己不是一个太糟糕的花匠,而我所耕耘的花园能够吸引某一只落单的蝴蝶在我的笔尖飞舞,流连。并且,嗅到爱的气息。 或许,它们的色彩是我的表情:开心时,是曲折的线条;而有时,却会让我跌入雨季,留下的便是一个个黑点。而我,更愿意两者的结合——线条正因有了斑点的点缀,才会更加丰富。不是吗? 于是,秋日午后的小院,夜阑人静的灯下,雨下茶香的窗边,钢笔成了我最好的陪伴。在我的“秘密花园”里,我如一只彩蝶,走街穿巷,在花丛中缠绵。渐渐地,我的日记本变得厚实起来,头脑仿佛是一汪清澈的湖水,千万条溪水奔涌而至。 如今,我禁不住神经的兴奋,跃跃欲试。我尽情从日记中汲取养分,去开枝展叶。我愿意用真挚的心去华丽地旋转,留下一串串轻快的舞步。 岁月的礼物,在我的视野里,绽放着岁月的光亮…… 【解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岁月的礼物”这一文题,关键词是“岁月”,用它来修饰限定“礼物”一词,这就意味着我们对于文题的理解不能仅限于表层含义,应认真挖掘其深层的比喻义、引申义。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只要是促进我们茁壮成长的元素均可视为“岁月”给我们的礼物。这不单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引领。面对此题,我们不妨从如下方面发散思维: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我”获得过哪些帮助、收获了哪些知识,明白了哪些人生道理……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空间的角度来捕捉素材,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这三个方面来搜索新颖的素材。 写此文,在选择表达方式时也尽可能在记叙描写之中穿插议论或抒情,这样可放大“岁月的礼物”意义,可强化读者的印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艾叶香中寻玉佩

郑凤岭

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晾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崭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部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呜呜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1.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段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再现了奶奶教磨面做饼的情景,表达了对奶奶的思念之情

B. 老旧的木箱子装着奶奶最珍贵的物品,承载着奶奶最美好的情感。

C. 奶奶不说玉心佩的去向是因为玉心佩很值钱,担心家里后辈指责她。

D. 文章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勤劳、善良、慈爱、坚韧、痴情的奶奶形象。

2.作者回忆了奶奶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横线上。

(1)____磨面作饼压岁钱→(2)____病中思念爷爷临终不说玉心佩的去向

3.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1)催春的雨,引得山茶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说说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2)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

4.联系上下文,研读文中第段画线句,分析奶奶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及情感。

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5.玉心佩的去向,前文已有伏笔,请将它找出来,并结合前后文分析其作用。

 

查看答案

 

读书如熬粥

①我的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烧出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

②是的,要熬一锅好粥,首先在于有“好米”。米好,粥就好。粥拼的是米,是米本身,是那种不加附加值的实力与质地。有了“好米”,还须用“文火”,即要用比较弱的火来熬,用“文火”易熬透,既能保持营养成分不流失,又能保持那份天然的鲜香味。熬粥还得有耐心,须持续。一锅好粥,少说得熬上个把小时。熬粥之妙,令我想到读书。细细回味一番,读书不正如熬粥一般吗?

③是啊,读书之法,贵在选择。要多读经典好书。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不仅是词汇的限制,同时又是智力和想象力的限制,是知识和思想贫乏的表现。”略萨对阅读经典的真谛作了深刻的诠释。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④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向你“打开了一扇扇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的窗户”。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

⑤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真要读书,须善耐寂寞,甘守孤独。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一种孤独,它更适合于独啜。不要因为这份寂寞与单调,你就感到厌烦无味,就与读书渐离渐远,这样只会徒劳无功。坚持读书,须有目标追求。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赵元任的夫人杨步伟回忆说:“那时在德国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得不得了,只有孟真(傅斯年)和(陈)寅恪两个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意思是说,他们对读书对学问颇有定力。这种咬定目标、坚持不懈的定力,值得每个读书人学习。读书要做到恒久有定力,对那些以忙为由而少读书、不读书的人来说更是如此。胡耀邦同志曾说过一句话:“你要多读书,就要少打扑克,少跳舞,少看电影。”可不是吗?时间挤挤总是有的,就看你舍不舍得少打点扑克麻将了。

⑥读书如熬粥,也要遵循“好米、文火、持续”三大法则,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读书如熬粥,要有正确的选择。常读经典,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B. 读书如熬粥,要有耐心。读书不可粗枝大叶,要从容地读。

C. 读书如熬粥,要持之以恒。读书要甘守孤独,耐得住寂寞。

D. 短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末段总结全文,强调读书的重要性。

2.下列对本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写母亲熬粥的事,目的是引出文章的论题,进而进入对中心论点的论述。

B. 文章第①②段及最后一段用熬粥的“三要素”比喻读书的三大法则。

C. 文章第⑤段举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例子从反面论证了读书之法。

D. 文章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

3.作者说“读书如熬粥”,根据文意谈谈作者认为读书应遵循哪些法则。

4.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试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查看答案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本文选自《___》,相传是__________所著。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又何___  (2)衣食所安,弗敢____(3)神弗___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中,表现出曹刿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B. 曹刿认为进攻、反击的有利时机是辙乱旗靡之时。

C. 长勺之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鲁庄公取信于民。

D. 本文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及对比手法来刻画鲁庄公和曹刿的性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注释:⑴星河:银河。⑵谩有,空有。⑶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1.试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上阕一二两句所写的梦境。

2.下阕哪一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该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查看答案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①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见欢》)

②莫笑农家腊酒浑,_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③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④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_______________,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