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普通话的前世今生 潘佳 ①普通话的“普通”是普普...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普通话的前世今生

潘佳

①普通话的“普通”是普普通通的意思吗?这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其实这里的“普通”是普遍通行的意思。

②人类的语言随着时间推移、社会进步产生变化,时空差异形成了方言,由于沟通的需要,同时也产生了通用语、共同语。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方言分歧较大的语言之一。

③早在先秦、两汉时期,汉语就已形成当时的共同语“雅言”和“通语”了。他们是我们当代共同语的远古“祖先”。《论语》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郑玄注“雅言”为“正言”。

④秦汉时代,语言的统一性更强。西汉扬雄的《方言》中出现了“通语”“凡语”,就是指当时的共同语。东汉时的洛阳话、唐代的长安话、宋代的汴梁话等,都曾先后成为汉民族的共同语。金、元、明、清四代都曾建都北京,北京话成为明代“官话”的基础语言,“官话”成了明清时期的“共同语”。

⑤清末变法维新的思潮中出现了推广民族共同语的呼声。“国语”是日本明治维新发明的共同语名称,被学者借用到汉语中。1911年,清政府学部议决了《统一国语办法案》,代表着封建社会的“官话”退出历史舞台,旨在向士农工商普及的“国语”正式确立。民国时期开展的民族共同语运动,就叫“国语运动”。

⑥在中国最早提出普通话的是朱文熊,1906年,他对普通话的定义是“各省通行之话”。20世纪30年代,在文艺语言大众化的讨论中,瞿秋白、鲁迅等都使用了“普通话”这个术语,他们所指的是五方杂处的城市自然形成的一种互相能听懂的语言。1934年兴起的大众语运动最终对普通话有了基本一致的认识:普通话是以一种流行最广的方言为基础的,习惯上全国各地共同使用的,大众能说得出、听得懂、写得来的人民大众的口语,它是更具普遍性的“国语”和更接近人民口语的白话文。

⑦新中国建立后,国家推行民族平等、语言平等的政策。在1955年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决定把清末至民国的“国语”改名为“普通话”。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完整地赋予了“普通话”科学的定义:“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

⑧普通话以北京话为标准音,那么,普通话就等于北京话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我们所指的以北京话为标准,是以北京语音的系统为标准,并不是北京土音,也不是把北京语音的一切读法照搬。因此,普通话不等于北京话。

⑨最后,普通话的推行与方言的使用是和谐共存的关系。推广普通话并不意味着消灭方言,推广普通话既不以消灭方言为目标,也不以消灭方言为手段。我们不能把普通话和方言简单地对立起来,两者的功能和地位不同,处在不完全相同的时空之中。任何一种方言都有它的稳固性和不可替代的实用性。同时,普通话不仅是汉民族的共同语,也发挥着中华民族族际共同语的重要作用,这也并不妨碍各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阅读全文,梳理汉语共同语的发展历史,完成下面的内容。

先秦、两汉:①______→西汉:“通语”“凡语”→东汉:洛阳话、长安话、汴梁话→②______:官话→清末:国语

2.请从说明文用语准确的角度,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方言分歧较大的语言之一。

(2)1934年兴起的大众语运动最终对普通话有了基本一致的认识。

3.文章③④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的语言随着时间推移、社会进步和时空差异产生变化并形成了方言,通用语、共同语的产生是出于沟通需要。

B. 语言的统一性在秦汉时代表现得更强,当时的共同语即西汉扬雄在自己的著书中所提到的“通语”和“凡语”。

C. 在1955年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决定把清末以后的“国语”改名为“普通话”。

D. 普通话以北京话为标准音,是指以北京语音的系统为标准,并不是北京土音,由此可见,普通话和方言是对立的。

 

1.①“雅言”“通语”②明、清 2.(1)“之一”是指其中一个,说明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不只汉语这一个,还有其他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基本”指大体、大部分,文中指大众语运动最终对普通话有了大体上一致的认识,并不是完全一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3.不能调换;原文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共同语的发展历史,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调换后与事物发展先后顺序不符。 4.B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本题需要补充的内容是:“雅言”“通语”,明、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柳宗元《愚溪诗序》(节选))

【注释】①龂龂:争论不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B.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C.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D.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余人各复至其家      延:______

(2)太守,说如此        诣:______

(3)以予,咸以愚辱焉    故:______

(4)不能兴云雨,无以世  利:______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在“土地平旷”“阡陌交通”的地方,他们与世隔绝,过着一种怡然自得、令人向往的幸福生活。

B. 太守派人随渔人一起前往桃花源最终迷路一事,既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又暗示了桃花源式的生活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C.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颜子“终日不违如愚”,作者认为他们都是聪明睿智之人假装愚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愚蠢。

D. 两文都写到了小溪周边的景物,前文以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后文以“愚”为线索,两文均以描写和议论为主,表明作者超然物外之志。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2)爱是溪,人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5.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桃花源记》所展现的图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如梦令·汉上晚步

[宋]赵长卿

何处一声鸣橹。惊起满川寒鹭。一著画难成,雪霁乱山无数。且住,且住,数遍溪南烟树。

(选自《全宋词》)

【注释】①汉:汉水。②霁():雪后转晴。

1.“何处一声鸣橹。惊起满川寒鹭”写出了环境      的特点。

2.“且住,且住,数遍溪南烟树”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按要求完成下列语段。

那是(    )奋的灵魂的律动,那是闪烁着激情的狂舞,那是飞溅着青春的喷涌,那是挣脱了(    )绊的奔突,那是翻飞着希望的搏击,那是①(    )(A烧灼  B灼伤)了最美的年华的嘹亮,瞬间(    )然而止的歌声啊,我看见叹为观止的磅(    )和寂寞寥落的沉郁,和一份对生命的敬畏,敬畏背后的②(    )(A恬静  B寂静)。只要在厚重的黄土高原上,我才能倾听到这大彻大悟后的悲壮的秦腔!

(1)请标注上加点字的字音。

(2)根据字音写上字词。

(3)选择符合文意的正确字词。

(4)文中画线句子是病句,修改并改正。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关雎》统摄全诗的句子同时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窈窕淑女,__________

(2)《蒹葭》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白露为霜。

(3)微君之躬,__________

(4)《子衿》中女子带着娇嗔的口吻抱怨心上人没有音讯的句子:纵我不往,__________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只要心意相通就算远隔千里心也近在的名句是: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

(6)《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写出洞庭湖浩大气势的名句是:八月湖水平,__________

(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诗人愿为天下苍生献身的宽广胸襟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

(8)《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

(9)《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描写佛寺禅院曲径幽静、花木掩映的著名诗句是:曲径通幽处,__________

(10)《送友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留恋与不舍的诗句是:浮云游子意,__________

(11)《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借着孤鸿栖息表明了作者坚守理想,志趣高洁的句子是:__________,寂寞沙洲冷。

(12)《卜算子·咏梅》表达作者遭遇磨难,依然气节不改的句子是: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

 

查看答案

根据要求作文。

如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拍下一张照片是最容易不过的事。照片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自拍照、毕业照、旅游照、新闻照等,比比皆是。照片记录了生活点滴,照片呈现了大千世界,有的令人喜悦、感动,有的令人痛苦、惭愧,有的令人思索、回味……总有那么一张照片会让你印象深刻。

请以《总会想起那张照片》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600字以上。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