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们常常感叹“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然而,生活中往...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们常常感叹“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然而,生活中往往有值得铭记的东西。可能是从清晨到日暮都那么不同寻常的一天;也可能是某一件让你变得不同凡响的事情,或许是一个牵动你心的一个人,都会让你的生命更加丰富。

请以“      ,让我铭记”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横线处的题目补充完整后作文;②要有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立意自定;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范文: 盛夏的蝉鸣,让我铭记 记忆中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躺在奶奶怀里,坐在院子里的那棵大树下听蝉鸣,听奶奶讲着古老的神话传说。 奶奶家住在乡下,那里的天是蓝色的,夜晚是宁静的,星空是明亮的,空气是清新的。我住在大城市,天是灰蓝色的,夜晚是繁华的,星空像是蒙上了一层沙,空气中到处都充满着汽油和烧烤的味道。每当到了七八月份放假的暑期,我就会到奶奶那里住。即使路途比较远,住的时间也不长,但这并不妨碍我对奶奶的依恋。小时候,奶奶会把我抱在怀里,我坐在她的腿上在大树的余荫下伴着蝉鸣听故事,我能安静地听好多好多的故事,听一下午都不烦。奶奶的故事是那么的动听,夏日的午后有了大树的遮蔽,不再炎热。那里的日子是多么幸福。 等到大些了,我坐在奶奶的身旁,两个藤椅坐在一起,这时的蝉鸣还是那样的动听。再大些的时候,我便很少去奶奶家了,每个暑假都被各种补习班所代替。而我和奶奶也只能在电话中听到对方的声音,电话里有时也会断断续续的传出蝉鸣,还是那样的幸福。 奶奶在我记忆中永远都是温和的老人,在奶奶的脸上我从未看到过其它的表情,只有慈爱与温暖。 奶奶离开时我就在身边,现在我一想到奶奶,便会想到那个画面,我坐在藤椅上,伴着蝉鸣听奶奶讲故事。很多年了,一回到奶奶家,我便坐在那个藤椅上,蝉鸣还会在耳边响起。我睡在藤椅上,梦里奶奶便会给我讲故事,与我说话。 奶奶家的那棵树还在,树下的两把藤椅还在,树上的盛夏蝉鸣也还在。听着盛夏的蝉鸣,是多么幸福,因为奶奶就在那盛夏的蝉鸣之中。 【解析】本题是一道半命题作文。相比较命题作文的过多限制和话题作文的过于自主化,半命题作文既适当体现了命题的思想,又给考生留下了较为广阔的写作空间,有利于考生在一定限制和要求下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能。首先要审好题目,找好关键词,揣摩出题人的心思,再根据自己的经历拟出一个好的标题,题好一半文,正文要有真情实感。“铭记”牢牢的记住,之所以能够“铭记”是心灵受到了撞击。如:认识到社会真相、享受到生命乐趣、感受到人间真情、领悟到人生真谛。注意运用心理描写,正确文章的感染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关于文明旅游的主题阅读

【事件回放】

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公民出境人数激增,2012年中国内地居民出境超过8300万人次,2013年中国内地居民出境共9000多万人次。随着中国人出境游的不断增多,一些游客乱丢垃圾、大声喧闹、不守规矩、入乡不随俗等不文明行为也逐渐成为中国游客的专属标签。

每逢假期过后,凡是出境游归来的人首先不是描述那个地方有多么好,而是会抒发一句感慨:人真多。紧跟着的一句话十有八九会是:中国人真多。假日一到,世界各国的旅游胜地便被中国人包围。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旅游就是到一个地方拍张照片,证明到此一游。至于旅游地的风光到底好在哪,那里有什么文化底蕴和特色,此番旅游的目的是什么,很多时候被无意识地忽略掉了。比拍照更让世界瞠目的,是中国游客的疯狂购物能力。不知从哪个黄金周开始,总是会看到中国游客将某品牌店抢购一空的新闻,他们一边看着中国游客排队抢购名牌包,一边不住咂舌“中国人真是挺有钱的”,视中国人为“暴发户”。

(《城市快报》)

【数据调查】

近日,某网站进行了一项文明出境游调查,盘点出国民心目中最不文明的出境游行为。

最不文明的出境游行为调查表:

不文明行为

乱丢垃圾

不尊重风俗习惯

对景区规定不以为然

公共场合大声喧哗

插队

随地吐痰

投票结果

72%

31%

13%

46%

8%

65%

 

【观点碰撞】

观点一:20世纪80年代,日本游客曾被视为暴发户,出境旅游疯狂购物、大声喧哗。被贴有暴发户标签的还有俄罗斯人,他们几乎能吃光所有的自助餐食物,甚至掏出小塑料袋将食物偷偷带走,对酒店工作人员大呼小叫。此外,法国游客缺乏礼貌、态度傲慢、爱挑剔等行为同样招致非议,而美国游客也贴有粗鲁、说话声音大的标签。总而言之,外国人也有这样那样的不文明行为,在卢浮宫前泡脚的也不仅仅是中国人,实在不必专门针对中国游客横加指责。

(新华网)

观点二:一个真正的文明的民族,总要不断自我批评和自我完善,不管是穷是富。贫富不是文明的标准。我们希望明天的中国能够无愧地成为未来人类文明的脊梁,那就不要忘记去不断清洗历史留下的那些惰性,不时站在自省的镜子里检点自己,宽容和直面一切批评,并从中清醒地建立起真正而坚实的自信来。

(冯骥才《中国人丑陋吗》)

观点三:拥有财富未必受人敬,修养与财富相匹配,才值得尊敬。如果财富上涨了,而素质更低下了,这是文明的耻辱,而个体的文明素质往往勾连着国家形象、软实力。中国是文明之邦,理应坚守并传递文明礼仪,而不是比丑、比恶、比坏。尤其是走出国门时,更应该有操守。弘扬文明,这才是大国公民应有的气质与气场。

(网友评论)

1.阅读【事件回放】部分,你认为中国式旅游有哪几个特点?请分别归纳。

2.根据文本内容,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 被称为暴发户的有中国人、俄罗斯人、日本人。

B. 2012年中国居民出境8300万人次,2013年中国居民出境共9000万人次。

C. 出国旅游的人都在感慨中国人真多,因为一到假日,世界各国的旅游胜地便都是中国人了。

D. 对于中国人来说,旅游就是到此一游,就是到一个地方拍张照片。

3.根据最不文明的出境游行为调查表,写出调查结果。

4.对中国游客被贴标签这种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并简要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抗生素滥用

【材料一】

天天6个月时被医院诊断得了咽炎并接受庆大霉素雾化治疗,整个治疗过程中,天天哭得很厉害,但护士却说没事,哭得越厉害吸入效果越好。10个月时,天天出现了异常,被医院诊断为双耳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病因就是半岁时做的那次庆大霉素雾化治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徐建国近日直言:中国滥用抗生素情况已到了不容忽视阶段。

【材料二】

中外抗生素使用情况对比表:

项目

无处方购买抗生素

住院患者使用抗生素

人年均使用抗生素

使用抗生素致聋占聋哑儿童数

养殖业饲料中添加抗生素

中国

加拿大

中国

北欧

中国

美国

中国

发达国家

中国

欧盟

比例

79.4%

0.1%

80%

20%

138克

12.8克

34%

0.9%

46.1%

0

 

【材料三】

老余:抗生素治病效果好,只要有点头痛发热,我就会自己到药店买一些服用。

花咖:现在的患者真怪,普遍喜好“三素一汤”,即抗生素、激素、维生素和打点滴。

慕容:抗生素只能用于辅助治疗,但有些医生由于自身医疗水平和经济利益原因,把抗生素当成了“当家药”。

良心人:尽管国家早就出台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但有些药店为了赚钱,只要你买,它就敢卖,完全不管病人服用抗生素后会不会有过敏反应。

青衫浪子:我国抗生素的使用陷入了“需要用,不需要也用;超时、超量使用”的怪圈,长期这样下去,非常危险,它会使人体免疫力下降,病菌产生耐药性。

【材料四】

欧盟自2006年1月起全面禁止在养殖业饲料中添加任何抗生素。

从2008年开始,欧盟将每年的11月18日定为“欧洲抗生素宣传日”,旨在宣传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抗生素在美国被严格界定为处方药,没有执业医师的处方,药店不能向公众出售,否则将承担高额罚款和民事甚至刑事责任。

最近,英国出台新的规定,医生不得给咽喉痛、扁桃体发炎、感冒等患者开具抗生素类药品处方,而应建议其回家休息,否则将受处罚。

1.滥用抗生素主要有哪些危险?

2.写出你从【材料二】中得出的三条有意义的结论。

3.下列内容陈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没有医生的处方在国外买不到抗生素类药物。

B. 导致儿童聋哑的原因是没有合理使用抗生素。

C. 我国抗生素滥用主要表现在超时、超量、不按需使用。

D. 欧盟将2008年11月18日定为“欧洲抗生素宣传日”。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解决我国抗生素滥用这一问题。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从下面文字的括号内选择正确答案,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

水浒故事,脍炙人口;梁山好汉,形象鲜明:

鲁智深,绰号①“______”(A.黑和尚  B.花和尚  C.胖和尚),豪爽仗义,粗中有细,为救助落难女子,②______(A.大闹野猪林  B.力伏众泼皮  C.怒打镇关西)。

林冲,绰号“豹子头”,③______(A.倒拔垂杨柳  B.身陷高唐州  C.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忍气吞声,怀怒未发;④______(A.血溅鸳鸯楼  B.手刃陆虞候  C.智取生辰纲),雪夜上梁山,奋起反抗,英雄本色。

石秀,绰号⑤“______”(A.拼命三郎  B.神行太保  C.托塔天王),艺高胆大,舍生赴义,⑥______(A.枷打白秀英  B.孤身劫法场  C.醉打蒋门神),威震大名府。

(2)阅读下面的《水浒传》片段,回答问题。

A道:“哥哥不知,兄弟是心腹弟兄,我舍着条性命来救你。如今黄冈事发了!白胜已自拿在济州大牢里了,供出你等六人。济州府差一个何缉捕,带领若干人,奉着太师府钧帖并本州文字来捉你等七人,道你为首。天幸撞在我手里!我只推说知县睡着,且教何观察在县对门茶坊里等我,以此飞马而来报你。哥哥,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若不快走时,更待甚么!我回去引他当厅下晃公文,知县不移时便差人连夜下来。你们不可耽搁,倘有些疏失,如之奈何!休怨小弟不来救你。”

本段文字中A是______(填人名),本段出自书中的哪一个故事情节______,这段文字体现了A______的性格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他从来没有觉得太阳如此明亮刺眼。钻出漆黑的巷道,一步三踉跄的他,伸出黑糊糊的手在眼前遮光。然而,重生的喜悦让他迫不及待地站在烈日下,井下那可怕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随着一声巨响,水流霎时冲进工作间,工友们全被冲走,只有他侥幸逃脱。

②此时,他一遍遍告诉自己:我还活着。

③归心似箭的他,赶紧往家走。老婆孩子父母亲人,这个时候他们还不一定伤心成什么样呢。路上,他听到有人大着嗓门议论:这次矿难死了的矿工家属运气好哇,政府逼着矿主给每家赔20万元呢!20万?他的身体一激灵。每月挣的那点儿钱,一家老小勉强够活。老婆连件像样的衣服也买不起。自己哪像个顶家的男人呀!如果能得到这20万抚恤金,就可以过幸福日子了……可自己怎么就活下来了呢?他平静了一下心情,快速跑回到出口处,那里一片死寂,看不出任何生命的迹象。现在并没有人知道他还活着。他牙一咬,脚一跺,决定将错就错,隐姓埋名远走高飞,就让所有的人都当自己已经死了吧。

④这一“飞”就离家几千里,他这才知道活死人也没那么好当。因为身份不明,他只能在这个繁华都市中做一个最低级的打工者。什么苦干什么,每天的腰酸腿疼倒不是最难挨的,最怕的是路过街边的公用电话亭。因为每一次,他都想要冲进去,拨通那个熟悉的电话号码,听听家里人的声音。有一次,他真的进去了,可是当他拿起听筒,听到“嘟——嘟——”的长鸣声,想到给家人带来幸福的那20万抚恤金,他又慢慢地放下听筒。每到夜晚,特别是节日的夜晚,林立的高楼大厦在七彩的霓虹灯下点缀着喧嚣与繁华,路上常有幸福的情侣或者大人领着孩子在牵手漫步。这些每次都猛烈地撞击着他的心,让他无处可逃。他冒出了一定要想办法回家的念头。

⑤三年后,他终于攒够了钱做了整容手术,终于可以回家了。可是,当他兴致勃勃地踏进家门,他惊呆了!他发现家里依旧是他离开时的破败样子,妻子本不年轻的脸上又多了几道石刻般的皱纹,表情呆板而忧郁。他用儿时的疤痕向妻子证明了自己的身份,却没有在妻子眼中找到意料中的惊喜,相反看到的却是满面怒容。妻子声泪俱下:“你真傻呀,你知道你走后家里发生什么了吗?你以为我们稀罕那20万吗?我们不稀罕那20万,我们只要你活着!只要你活着!”

⑥原来,听到他遇难的噩耗,老母先是几天不吃不喝,接着哭瞎了眼睛,最后含悲去世。老父急火攻心,病瘫在床。至于那20万的抚恤金,大部分都交了医院的治疗费。

⑦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立时顿足捶胸,悔恨交加。他以为钱是万能的,但它并没有让家人过上富足的生活,也没有带给他想要的幸福。

⑧他是真的糊涂啊,以为装死骗来20万就能带来幸福,哪里知道。父母妻儿就算守在一起过粗茶淡饭的日子,挨穷受苦,也只要他活着!穷,也不该自贬身价。因为再微不足道的生命,在爱你的人眼里,也是无价可估的!

⑨有价金钱,无价爱。生命的价值本不该如此,幸福的含义也让人深思。

1.理清文章思路,在下面横线上补全情节。

矿难逃生,为骗抚恤金出走→____________________→得知真相,心中后悔莫及。

2.第④段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请分析选文第⑤段中两个加点词语“终于”的表达作用。

4.选文第⑥段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5.请从下面的两个选项中选择一个作为本文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①只要你活着  ②“幸福”的抚恤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普通话的前世今生

潘佳

①普通话的“普通”是普普通通的意思吗?这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其实这里的“普通”是普遍通行的意思。

②人类的语言随着时间推移、社会进步产生变化,时空差异形成了方言,由于沟通的需要,同时也产生了通用语、共同语。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方言分歧较大的语言之一。

③早在先秦、两汉时期,汉语就已形成当时的共同语“雅言”和“通语”了。他们是我们当代共同语的远古“祖先”。《论语》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郑玄注“雅言”为“正言”。

④秦汉时代,语言的统一性更强。西汉扬雄的《方言》中出现了“通语”“凡语”,就是指当时的共同语。东汉时的洛阳话、唐代的长安话、宋代的汴梁话等,都曾先后成为汉民族的共同语。金、元、明、清四代都曾建都北京,北京话成为明代“官话”的基础语言,“官话”成了明清时期的“共同语”。

⑤清末变法维新的思潮中出现了推广民族共同语的呼声。“国语”是日本明治维新发明的共同语名称,被学者借用到汉语中。1911年,清政府学部议决了《统一国语办法案》,代表着封建社会的“官话”退出历史舞台,旨在向士农工商普及的“国语”正式确立。民国时期开展的民族共同语运动,就叫“国语运动”。

⑥在中国最早提出普通话的是朱文熊,1906年,他对普通话的定义是“各省通行之话”。20世纪30年代,在文艺语言大众化的讨论中,瞿秋白、鲁迅等都使用了“普通话”这个术语,他们所指的是五方杂处的城市自然形成的一种互相能听懂的语言。1934年兴起的大众语运动最终对普通话有了基本一致的认识:普通话是以一种流行最广的方言为基础的,习惯上全国各地共同使用的,大众能说得出、听得懂、写得来的人民大众的口语,它是更具普遍性的“国语”和更接近人民口语的白话文。

⑦新中国建立后,国家推行民族平等、语言平等的政策。在1955年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决定把清末至民国的“国语”改名为“普通话”。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完整地赋予了“普通话”科学的定义:“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

⑧普通话以北京话为标准音,那么,普通话就等于北京话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我们所指的以北京话为标准,是以北京语音的系统为标准,并不是北京土音,也不是把北京语音的一切读法照搬。因此,普通话不等于北京话。

⑨最后,普通话的推行与方言的使用是和谐共存的关系。推广普通话并不意味着消灭方言,推广普通话既不以消灭方言为目标,也不以消灭方言为手段。我们不能把普通话和方言简单地对立起来,两者的功能和地位不同,处在不完全相同的时空之中。任何一种方言都有它的稳固性和不可替代的实用性。同时,普通话不仅是汉民族的共同语,也发挥着中华民族族际共同语的重要作用,这也并不妨碍各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阅读全文,梳理汉语共同语的发展历史,完成下面的内容。

先秦、两汉:①______→西汉:“通语”“凡语”→东汉:洛阳话、长安话、汴梁话→②______:官话→清末:国语

2.请从说明文用语准确的角度,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方言分歧较大的语言之一。

(2)1934年兴起的大众语运动最终对普通话有了基本一致的认识。

3.文章③④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的语言随着时间推移、社会进步和时空差异产生变化并形成了方言,通用语、共同语的产生是出于沟通需要。

B. 语言的统一性在秦汉时代表现得更强,当时的共同语即西汉扬雄在自己的著书中所提到的“通语”和“凡语”。

C. 在1955年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决定把清末以后的“国语”改名为“普通话”。

D. 普通话以北京话为标准音,是指以北京语音的系统为标准,并不是北京土音,由此可见,普通话和方言是对立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