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恐龙无处不在(节选) ①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

恐龙无处不在(节选)

①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②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③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④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⑤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⑥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⑦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⑧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现在的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

⑨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⑩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

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1.请给“泛大陆”下个定义。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3.分析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①“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②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4.这篇文章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1.由所有地球板块每隔一定时期汇聚而成的主要陆地叫做“泛大陆”。 2.不能删去。大约,表推测,因为年代久远,不可能用确切的数字。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3.举例子,具体说明了“板块构造”理论使地质界以前的不解之谜迎刃而解了,从而证明了这种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②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4.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由所有地球板块每隔一定时期汇聚而成的主要陆地叫做“泛大陆”。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理解。说明文赏析词语的表达作用,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答题格式:①说明词语的意思,②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③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大约”表推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这两句话用到的说明方法分别是举例子和打比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余钟磬音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

(3) 挥手自兹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写出洞庭湖浩大气势且备受后人赞赏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我们可以用来劝慰身处异乡的朋友的

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B. 伐竹/取道

C. /岸势犬牙差互    D. 全石/以为底

2.解释加点的词。

(1)心____________

(2)佁然不动_________________

(3)悄怆幽邃_______________

3.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4.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文中的心情前后不同,请概述作者心情的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可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理解分析)

 

查看答案

野  望

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注释)①一天:指满天。②晴湾:太阳照耀的水边。③野水:郊外的水。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天秋色冷晴湾”,写满天秋色给晴天的水湾带来了丝丝寒意。

B. “无数峰峦远近间”,远远近近,映入眼中的是无数层叠起伏的峰峦。

C. 一二两句,一句写水,绿水平铺,难以尽收眼底;一句写山,青山林立,看得很清楚尽兴。

D. 后两句写诗人乘闲登上山顶,向下俯视山下的秋水,结果没看到水,看到的仍是山。

2.下面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天秋色”,使人联想到萧瑟的秋风、清澈的湖水、飘坠的黄叶,甚至想到昨天刚停的绵绵秋雨,今天放晴的淡淡秋日……诗人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B. “无数峰峦远近间”,在满天秋色中,放眼看山,大有感叹风景佳丽的意味,表现了作者陶醉山水的

旨趣。

C. “忽于水底见青山”,这一漫不经心的描写,是人人碰到过的事实,平时谁也不注意,却被诗人捕捉

住,写入诗中,显得是那么有趣味。

D. 这首诗华丽蕴藉、一波三折,寥寥数笔,给人以很大的艺术享受。

 

查看答案

下列填入语段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

现代社会,光照的不合理使用带来了一种可怕的灾难——光污染。玻璃幕墙反射眩光带来的是“白亮污染”,亮度过大的夜景照明是“人工白昼”,娱乐场所的彩色光源构成了“彩光污染”。面对日益严重的光害,                                                                                   

A. 我们要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B. 啊,要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啦!

C. 我们难道又要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D. 我们还不会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大教育家孔子,面对子路、冉有等弟子提出的类似问题,就有不同的解释。

②这是因为人的性格不同、诉求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对幸福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

③时下,“你幸福吗”这个问题大热,不过,如果猛然一问,很多人会被问住。

④个人的临时情绪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对综合幸福指数的判断。

⑤“幸福是什么”向来见仁见智,连先贤也不能给出标准化的答案。

A. ③⑤①②④    B. ⑤①③②④    C. ③②⑤①④    D. ⑤②①④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