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时,往往自己加“句读”,作...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时,往往自己加“句读”,作为语气停顿的标志。所谓“句”就是一句话讲完了,在字的旁边画一个圆点或圆圈表示终结。“读”(音“豆”)则是话还没完,但语气又得停顿一下,就在字的后面或旁边加一个斜点,形如今天的顿号。所以句读又俗称“圈点”。有人支持书加句读,认为这样能使文意更明晰。唐人说,“学识如何观点书”——从一个人为古书断句的水平,即可窥见他做学问的水准。但也有人觉得水平不够才需要标有句读的书,正如现在小孩子才需要拼音读本。清代名臣曾国藩就认为“涂抹古书,大圈密点,狼藉其间”是有失水准的。

有意思的是,古文阅读如果断句的位置不同,意思就会截然不同。比如吝啬主人写了“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的诗句逐客,机灵的客人却断句为“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含义就完全相反了。《论语》也有断句争议。比如“厩焚,子退朝,曰:①伤人乎不问马”——马厩被烧了,孔子下朝回来,问:“伤着人了吗?”而不问马怎么样。这是说孔子以人为本,轻财物而重人命。我们今天读的《论语》,也多采用这个版本的断句和注释。但古时就有人提出异议:马也是生灵,怎能不闻不问?于是产生了另一种断句法:“②伤人乎不问马”(此处“不”同“否”。)先确定是否伤到人,再问马的情况。

无论怎样,句读只是为了断句,可以算作标点符号的前身,但表示感叹、疑问等语气的工作,句读却无法承担,还得交给“也”“乎”“耶”这类专职的语气词。今天我们使用的标点符号,是晚清民国时借鉴西方标点设计的,历史不过百年。它体系完整,既能表示停顿,亦可表示语气、词语性质等。上面举的两个例子,除了用逗号、句号表示句子的停顿与结束,还用问号来表达语气,让语义更明确。

【材料二】

写错了怎么办?古文的修改最常见的是直接抹掉,简单粗暴,就叫做“涂”,这常见于书法家的即兴创作。因为兴之所起,往往免不了涂改。比如《兰亭集序》就创作于王羲之与友人聚会游玩,酒酣尽兴之时。描绘清丽淡雅的自然风光时心情欢快畅达,转而又兴尽悲来,慨叹世事无常、人生苦短。有趣的是,等王羲之酒醒后想要重写,却怎么也达不到最初的境界。作品中的涂改和隽逸潇洒的字体一起构成了“天下第一行书”中饱含情绪的自然美。讲究一些的涂法还可以用雌黄遮盖原本的墨迹,并在上面重新书写,这相当于今天的涂改液。所以“雌黄”也有篡改之意,还衍生出一个成语“信口雌黄”。

除了涂,也可以用一些符号表示修改。苏东坡《寒食帖》中,表示删除的时候,就在字的右边点四个小点。敦煌发现的《搜神记》中有个对调符号的故事,说赵颜子十九岁就会死。后来他买通了管生死的南斗和北斗星君,让南斗在他的寿数“十九”之间“取笔乙复边”,从而把十九改成了九十。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发现字句颠倒错乱时,用“乙”字形来表示字序对调,今天的对调符号也与它相似。

(有删改)

1.阅读【材料一】,根据上下文内容,为横线①②处为句子标上标点。

2.下面对两则材料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书无标点。阅读古书时,古人需要借助句读来体会语意和语气。

B. 句读在古书的阅读中并不受欢迎,一般只用在儿童的启蒙读物中。

C. 古人写错了,都是直接抹掉重写,还衍生了一个成语“信口雌黄”。

D. 古文的读写过程中使用的符号和今天我们使用的符号有相似之处。

3.请欣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结合【材料二】和【链接材料】,从笔画、章法、墨法或蕴含的情感等方面任选其一,说说你的感受。

【链接材料】

《祭侄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在安禄山叛乱时,坚决抵抗,取义成仁之事。季明为杲卿第三子,颜真卿堂侄。其父与真卿共同讨伐安禄山叛乱时,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后常山郡失陷,季明横遭杀戮。颜真卿挥笔作文之际,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

 

1.① 伤人乎?不问马。② 伤人乎?不。问马。 2.D 3.示例:《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为被乱军所杀的侄子所写,用笔粗细变化、运墨浓淡兼具,涂抹删改之处更见当时书法家难以抑制的悲愤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根据文意来断句的能力。断句的位置不同,意思就会截然不同。第一处,应只填问号。即“伤人乎?不问马”,这是说孔子以人为本,轻财物而重人命。第二处除了填问号外,还要在“不”后面断一下,意思是先确定是否伤到人,再问马的情况。 2.试题分析:A原句是“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时,往往自己加‘句读’,作为语气停顿的标志”。选项的内容理解错误。B原句有“有人支持书加句读,认为这样能使文意更明晰”、“但也有人觉得水平不够才需要标有句读的书,正如现在小孩子才需要拼音读本”,所以选项理解错误。C原句为“古文的修改最常见的是直接抹掉”“讲究一些的涂法还可以用雌黄遮盖原本的墨迹,并在上面重新书写,这相当于今天的涂改液。所以‘雌黄’也有篡改之意,还衍生出一个成语‘信口雌黄’”。所以选项理解错误。 3.试题分析:答此题,一要仔细辨别书法答特点,二要联系链接材料答感情。此帖本是稿本,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但正因为无意作书,所以使此幅字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涂抹删改之处可见当时书法家难以抑制的悲愤之情。不能忽略对链接材料的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都是英雄》,完成小题。

都是英雄

①那天晚上,钟仁为了救一个横穿马路的老人,被一辆疾驰的卡车撞飞,失去了右腿。钟仁一夜之间成了英雄,可妈妈却老泪纵横:“你还不到30岁,为了一个60多岁的老头,值吗?”

②虽然失去一条腿让钟仁痛不欲生,他再不能像以前一样东奔西走跑销售,可钟仁认为救下一命还是值得的。但让他耿耿于怀的是,那个被救的老人从出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有目击者说,那个老人60多岁,可是当时天黑,谁也没看清他的模样,再加上大家都忙着救钟仁,他就不声不响地从众人眼前消失了。

③一个月过去了,老人还是没有露面。妈妈气愤地说:“要想道谢早就谢了,估计他再也不会站出来了!”

④可事情却出现了转机。那天下午,一位拎着保健品的老者敲开了家门:“我姓程,我就是你救下的那个人……谢谢你,孩子,让你受委屈了!我担心太多——一直不敢来看你。”

⑤钟仁理解程大爷的苦衷:程大爷有他的顾虑,今天他能出现在这儿,就说明我没白救他一回。钟仁需要的只是那声感谢。不想,妈妈却一下哭了出来:“这么年轻就没了一条腿,以后日子可怎么过?要是你儿子,你心不心疼?”程大爷低下了头,钟仁看到两颗大大的水滴落到了老人的手背上,心里一暖。

⑥“孩子,都是我的错。”程大爷抬起头,递来一张银行卡,“这是我所有的积蓄,6万元,给你。”钟仁心里又是一暖,妈妈的脸色也明显缓和多了。钟仁没有接钱,一个老人攒钱不容易,况且社会捐款已经不少。争执中,还是妈妈把银行卡放进程大爷的兜里:“今天您能来,我们就知足了。如果有空,就常来看看钟仁吧。”

⑦从此,程大爷几乎每天都会来看钟仁,陪他聊天、下棋。在他的帮助下,钟仁做起了网购,身体也康复得很好。当记者再来采访时,善良的钟仁让记者只报道了被救老人知恩图报的新闻,隐去了姓名。

⑧一切很圆满,直到有一天,门铃再次响起。一个同程大爷年龄相仿的老人一进门就跪在地上:“对不起呀,孩子,我才是那个被你救了的人,是我自私,今天我是特意来向你道谢的!”

⑨钟仁和妈妈彻底愣住了:开始没人承认,现在却又多出了一个。老人见状,便讲起了当日的情形。他姓杜,刚刚退休,家里经济条件不好。那天晚上过马路时分了神,多亏钟仁出手相救才躲过一劫。本来杜大爷想一起去医院,可他怕钟仁就此讹他的钱,便趁大家手忙脚乱的时候溜回了家。其实他的心一直悬着,可又鼓不足勇气去承认,直到看到那篇报道。他不知道程大爷是出于什么目的,可程大爷的行为却让杜大爷最终下定决心来到钟仁家道歉。

⑩疑惑的目光都集中在了程大爷身上:“您到底是谁?”

程大爷思考良久,说:“孩子,你能陪我下盘棋吗?”当钟仁吃了程大爷手里最后一颗棋子时,程大爷已泪流满面:十年前,程大爷的儿子刚刚大学毕业,找到了一个不错的单位。一天晚上,他刚和程大爷杀了一盘棋,接到同学电话便出了门。路上,当他看到三名男子劫持一个女孩便出手相救,最后倒在歹徒的刀下。程大爷没想到那是他和儿子的最后一盘棋。虽说后来儿子被授予了“见义勇为”的英雄称号,可程大爷始终不能释怀,因为那个被救的女孩一直没有露面说过一句谢谢。

“其实,只要她打来一个电话我就安慰了,就算是给地下的儿子一个交代。”可这个电话成了程大爷最漫长的等待。

“我确实骗了你,你救的不是我,我也根本不认识你,但我懂得你的感受。你那么年轻,我想让你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去。因为我们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帮你就是帮我自己。当你释然的时候,我也一样。”

1.文章标题为“都是英雄”,你认为文中哪些人是英雄?请分别写出他们的英雄事迹。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为什么程大爷和钟仁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3.请就文中人物的描写提出一个问题,并简要说明这个问题对理解人物形象有什么帮助。

问题:

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

南方多没人①,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⑴公亦以此自矜  ______  ⑵见舟而    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⑴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⑵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3.[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用原文语句回答)

4.[甲][乙]两文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查看答案

默写

苏轼虽两鬓微霜,仍能“聊发少年狂”,常怀“____,西北望,射天狼”的杀敌报国之志。民族危难之际,辛弃疾虽赋闲在家,仍赋壮词抒发自己渴望“__________”的雄心壮志;登上北固亭,面对滚滚长江水,想到南宋朝廷的懦弱无能,他忍不住借用曹操的话慨叹“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渔家傲·秋思》,完成小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塞下秋来风景异”的“异”字突出了边塞风光的独特。请你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词作上片描绘的风景在你脑海中呈现出的是怎样一幅画面。

2.词作写出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望着南飞的大雁,想着远在万里之遥的故土,借一杯浊酒排遣心中的思念。

B. 出征的誓言未能实现,今天又找不到回家的路途,这更加重了征人的愁绪。

C. 夜寒霜浓,耳畔的悠悠羌笛之声更勾起了征人的乡愁,这样的夜怎能入睡?

D. 旷日持久的守边让将士们熬白了黑发,流下思乡的泪,但他们仍矢志不渝。

 

查看答案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有感于孔子所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同学们开展以“向贤者学习”为话题的读书交流活动。请说出你认为“贤者”应该具备的一项品格,并从文学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人物经历谈谈对这种品格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