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朗读者》第二季中,董卿说过:“纪念日是结绳记事上的一个个绳扣,它纪念着一个生命的诞生和离去,也纪念着一段历史的开始和结束。……随着时间的流逝,纪念日可能会被淡忘。但是,它绝不会消失。它向我们招手致意,只是为了告诉我们,‘记住’可以让日历上最简单的数字,变成岁月最厚重的注脚。”
以上文字给了你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以“这也是纪念日”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其它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书写要规范、整洁、美观。⑤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以及毕业学校名。
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作答。
却说那呆子被一窝猴子捉住了,扛抬扯拉,把一件直裰子揪破。口里劳劳叨叨的,自家念诵道:“罢了,罢了,这一去有个打杀的情了。”不一时,到洞口。那大圣坐在石崖之上,骂道:“你这囊糠的夯货!你去便罢了,怎么骂我?”
(选自《西游记》)
上述选段中的“呆子”指的是谁?用简洁的语言叙述该情节的前因后果。
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伊索寓言》可以说家喻户晓,其中《蚊子和狮子》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对恶人仁至义尽,他们的邪恶本性也是不会改变的。
B. 鲁滨孙第一次出海时去了非洲的几内湾,结果遇上了大风暴,他发誓如果能够活着上岸便不再出海。
C.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祥子的故事,他三次买车,三次失去,最后变成了好占便宜,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D. 《繁星》《春水》兼采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以歌颂母爱与童真,赞美美好的大自然为主题。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2018年04月22日,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以“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加快建设数字中国”为主题,是我国信息化发展政策发布平台、电子政务和数字经济发展成果展示平台、数字中国建设理论经验和实践交流平台。
峰会内外,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无现金支付、无接触安检、无人驾驶等智能会务会展系统,为参会者带来智能化新体验。数字福建馆、电子政务馆、数字经济馆、数字社会体验馆亮点纷呈,自开馆以来到24日,超过12万人次前来参观,社会各界反响热烈。
(材料二)图一:2014—2017年我国固定宽带和移动数据提速降费情况
平均接入宽带(Mbps) 单位带宽支出(元/Mbps)
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MB) 平均流量价格(元/MB)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图二:2015年底至2017年6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及使用率统计
(数据来源:CNNIC)
(材料三)走进福建大田县图书馆,仿佛进入了一个科幻感十足的“未来世界”。该馆作为福建省率先建成VR、AR数字体验区的县级图书馆,通过大数据、云服务等技术,加强对读者服务的研究,开展精准服务、知识关联服务和活动推广服务,大力推进全民阅读,促进全县民众文化素质不断提升,让网络书香引领岩城市民更健康、便捷的文化生活。
VR世界“悦读”更立体:“AR技术将平面图文转换为立体化影像,而VR技术则通过模拟现实带给人们沉浸式体验。”该馆馆长郑圣泉介绍,“戴上VR眼镜后,通过趣味横生的科普绘本,即可将绘本中的科教内容实体化,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还获得了体验的乐趣。”
扫一扫坐拥天下图书:馆内还配备了全媒体触摸体验屏、超星数字图书借阅机、“文化一点通”点读机等数字阅读设备,可实现读者自助查询、了解全省文化动态、馆内活动预告等功能,同步跟进官网、微信公众号等软件建设,完成百度百科、360百科等权威百科全书平台信息更新,为读者提供各类图书馆服务资讯、活动预告等信息。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提出了“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主题。
B. 峰会上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媒体大脑、3D打印等,为参会者带来智能化新体验。
C. AR技术和VR技术都能让阅读直观可视、具体可感,从而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D. 大数据、云服务等技术的使用,让大田图书馆的读者们开启全新“悦读”体验。
2.请探究(材料二)的两幅图,并简要概述二者之间的联系。
3.结合(材料二)(材料三),谈谈未来的学习形式将可能产生哪些变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当助人识己
叶廷芳
①古希腊苏格拉底在德尔斐神庙上刻下这一铭语:认识你自己。它成为千百年来人类自我觉醒的警句。现代人的悲剧就在于由于不能认识自己而蹈入盲区,或导致与外部世界的种种冲突,诸如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科学的关系等。人类的各种危机根源于人类自身,要克服这种危机,需从人自身入手。这方面文学大有可为,因为文学是“人学”,正是追问和塑造人的灵魂的学问。
②文学要帮助人类认识自己,首先要有自审意识。真正伟大的作家本质上都是思想家,他能在人的灵魂深处发现更隐蔽的东西。鲁迅十分赞赏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的灵魂“挖掘得深”的本领,说他能在“罪恶深处拷问出洁白来”。同样,一个“洁白”的人拷问到最后,也可以挖出他的污秽来。卡夫卡在文学上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用怪诞、荒诞、悖谬等非同寻常的手法,有效地揭去长期掩饰在人们身上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让人们进一步认清自己生存的真实境况。难怪20世纪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卢卡契都承认卡夫卡“属于更高层次的现实主义家族”。
③自审意识需建立在对人性的认识基础上。现代社会一方面脱离了基本的食物链式生存方式;一方面仍然带有食物链的标记,随时准备弱肉强食,若将这两种现象加以概括,就是“善恶并存”,这是人性本质。伟大诗人歌德创作的《浮士德》,在主人公开拓进取的道路上始终有一个名叫梅菲斯特费勒斯的魔鬼伴随,伺机使坏,诱使浮士德犯错甚至犯罪。这个故事既是人类进步历史的隐喻,也是个人成长的隐喻,一个人的成长总是进取精神与消极精神相伴而行。德国马克思主义伟大戏剧家兼诗人布莱希特,也在其剧作《四川好人》中令人信服地塑造了一个亦好亦坏的女主人公形象。
④其次,文学要有危机意识和大生态意识,以地球为背景建立一种大生命系统,关爱任何一种生命的现状与未来。卡夫卡小说《地洞》中有这样一句话:“危险迟迟不来,但又时时防备着它来。”这句话言简意赅,堪称现代人生存境况的写照。事关人类生存问题,文学可关注的空间很大。优秀的作家不仅是思想家,还是预言家。20世纪20年代,生态问题还没有突显出来的时候,德国表现主义作家德柏林就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山岳、海洋与巨人》,预言人类对大自然无节制掠夺带来的后果。
⑤与此同时,文学需有大爱意识,文学家应该具有人类良知。例如原子弹问世后,迪伦马特写出了《物理学家》一剧,追问科学家:你是不顾一切地发明呢,还是以维护人类命运为前提呢?此剧一经问世,一年半之内仅在德语国家就上演了1500多场,引起了人们的反思。还有一种大爱体现于深层的人性关怀,一个在历史学家或法学家笔下的罪人,在文学家笔下,却很可能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文学家有义务写出人的思想情感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⑥可以说,人类认识宇宙真理的路有多长,人类认识自我的路就有多长。这一论断的确立当可使经常鼓噪或担心“文学死了”的人们安稳地入睡了。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1月14日,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本文的中心论点即本文的题目:文学当助人识己。
B. 开篇引用苏格拉底的名言“认识自己”,引出下文对于“文学”和“认识自己”间关系的论述,警策有力。
C. 在作者看来,真正伟大的作家本质上都是思想家,同时又是预言家。
D. 作者指出,文学要有大爱意识,所谓“大爱”,就是文学家只要具有良知即可。
2.作者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文学要帮助人类认识自己?
3.请从下列文学形象中选择一个来作为第⑤段论据,并结合文章谈理由。
A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 B鲁迅笔下的孔乙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梨园有灵
蔡雅迪
①家乡的锣鼓声虽至今兴盛不辍,然重温暌违已久的乡土野腔高甲戏,已是十年之后。
②高甲戏通常就在庙宇、祠堂或野台之上表演,名曰酬神,实则聚集村内男女老幼,共享数日之乐,同饱眼耳口之福也。回忆童年,戏台子就搭在自家门外,开演之时,每以锣鼓聚众。站在窗边就可听见胡琴、单皮鼓、堂鼓、大锣等催场的声音,大有“万灶貔貅戈甲散,千家绮罗管弦鸣”一般承平日久之况味。这些高亢的锣鼓,就这样回旋在红砖古厝高高扬起的燕尾脊上,一路跋扈,直至消散于深夜。
③A.小时,搬着板凳、踩着叮当响的月光就去看戏,实则是凑热闹的。尽管台上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我图的也不过是台下的小摊贩:豆腐脑、炸菜粿、水煎包、煮馄饨,小桌子一排连一排;还有卖荧光棒、拨浪鼓儿、小糖人儿的……那时,伯父常带我买牛肉羹去:一对老夫妇推着铁车子就来了,碗里生粉、醋和姜都放得多,另加入食盐、少许味精、小苏打、碎葱花,配合着一派团团而上、生香活意的热气端上桌,只见透明鲜白的浓汤上是红棕色的挤挤挨挨的牛肉,配上零星的葱绿、碧青的蒜末以及漂浮着的“细若游丝”的姜黄色,煞是好看。用调羹一下一下舀着吃,只觉汤汁稠密咸鲜,牛肉香而不腻。朗朗圆月之下,只一盏昏灯、几粒飞虫、我与伯父一长一幼两道影子偕而缓归。如今,伯父已去,再回想起戏台子下的牛肉羹时总竟能嗅出高草飞虫、昏灯鼓声和当时明月那遥远而鲜活的“味道”来。
④后来,我离乡求学,常年如浮萍飘散在外,身影单薄……此番回乡,仍有几分情怯。
⑤回家的这几日,一连在村南的新台子上演了两场戏,其一便是《武松杀嫂》。胡想间,戏便开演了,那老武将出场,和着节拍,昂然走七步,定住,转头,面向观众,眼睛一瞪,亮相。一连串动作,真干净利落,风度逼人也!B.接着用手一捧胸前长白胡子,周身一震,声如裂帛:“啊呀——”我意外地喜欢这响遏空的腔调!也许是命运的残酷还未曾磨平我骨子里极原始、极狂野的那种凭将一腔热肝脏,烈作三江沸春水的情怀罢。当天的戏服也令人难忘:那青罗袍子就在武松吟唱舞将时飘开来,露出红里子,那玉色裤管里则露出玫瑰紫里子,踢蹬得满台灰尘飞扬,叫人目眩。高甲戏出身草莽而特有的一股大气恢宏、生猛激昂的英雄气就这样扑面而来。这是失落已久的精神吗?我想,是那种义无反顾、石破天惊、怒发冲冠的精神……
⑥经过几场戏的洗礼,那个近乡情更怯的身影突然发现梨园是有灵性的,而这瞬间的感化便使之收获了生活的勇气、宇宙的点津:与家乡梨园——高甲戏有关的一切,台下闹市、台前繁复的祭祀、台上流光溢彩的华服、戏文里的沸腾豪情与缠绵爱意,这些欢悦的细节,饱满的享受、热闹的追逐、情感的表达,实际上都是蓬勃蓊郁的生命热情对虚无的生存困境发出的形上挑战。这种反抗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因为梨园不是未发觉生命的虚无,其实,在它火炽、明朗的色彩里早已经潜伏着“必定散场”的人生暗喻。你看那水袖分明染尽了红尘,数声叹息也掩埋于衣香鬓影中,隔世经年的梦境一再搬上舞台,恨只恨满座衣冠无相忆,有多繁华就有多凋败……也正因为如此,梨园对生命的昂扬积极,就不是肤浅盲目的鸵鸟式乐观和所谓的“正能量”,而是直面虚无后的觉醒:生命不应卑微绝望地生存,而要发现隐藏个体生命背后生生不息、不可摧毁的生存意志,这就是一个小生命本身的伟大和骄傲罢。
⑦于是,故乡梨园就在这样的景况中显示出灵性!
⑧我终于明白,生命即使孤独脆弱,也依然能够孑然一身地承担起一个大宇宙。
(选自《福建日报》2018年5月22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②段先声夺人,用锣鼓声引出下文对家乡梨园的描写,生动有趣。
B. 文章第④段在结构上起到了引出下文,使文章从儿时观戏的回忆转到现实的回乡观戏。
C. 文中两次写“我”的“近乡情怯”,强调出“我”在外生活多年,经受许多挫折的脆弱。
D. 本文通过写儿时及长大后观戏的经过,揭示了故乡梨园对生命昂扬积极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梨园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2.本文题为“梨园有灵”,为何第③段却花了大量笔墨写儿时买牛肉羹的经历?
3.按照要求品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A小时,搬着板凳、踩着叮当响的月光就去看戏(从加点词的角度)
B接着用手一捧胸前长白胡子,周身一震,声如裂帛:“啊呀——”(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4.通读全文,说说“梨园”的“灵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5.请结合本文及链接材料,谈谈你对“戏曲进校园”的看法。
材料一:教育部在2016年就提出了“大力推进高雅艺术、传统戏曲进校园”的倡导,2017年8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发布《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指出:“应加强戏曲通识普识教育,到2020年戏曲进校园基本实现全覆盖。”
材料二:中国的戏曲如果灭亡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就灭亡了一半或三分之一;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传统文化(其中必然包括独立的民族精神),这个民族也就失去了它独立存在的精神基础。
——文化学者冯其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