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撺掇(cuàn) 怠慢( dài ) 恬静(tián ) 戛然而止( jiá )
B. 嘱咐( zhǔ) 晦暗( huì ) 羁绊(bàn ) 销声匿迹( nì )
C. 冗杂(rǒng) 缄默( jiàn ) 蓦然(mù ) 草长莺飞(zhǎng )
D. 儒家( rú ) 虔诚( qiǎn) 懈怠(dài ) 接踵而至(zhǒng )
作文:任选一题,完成作文。
(1)请阅读下面材料,从中提取观点,自拟题目,写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要求有真情实感,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
在上海的一个大学校园里,一个老人正在捡拾路边的垃圾。一个学生经过,快速走到老人的前头十多米的距离,把手中的矿泉水一口气喝掉,然后把瓶子放到路边的花坛沿上,再从口袋里摸出几枚硬币,小心地放在矿泉水瓶旁边的花坛里能轻易看到的地方,再迅速离开。
(2)以“原来,这是最好的安排”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要求有真情实感,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
记叙文阅读
一袋盐
张丽钧
①1998年,一个做小生意的亲戚送来一袋盐——25公斤的一蛇皮袋子盐呀!他将那一袋子盐扛上楼,“嘭”地卸在他脚边。听到我对着那巨大的一袋盐惊叫,他歉疚地搔着头,眼睛望着别处,闷闷地说:“嫂子慢慢吃吧。”
②亲戚走后,我跟我家老徐说:“我的天!他这是想让咱们吃一个世纪吗?”
③每次我用盐罐去㧟盐,都要对着那巨大的一袋盐惊叹半天。我跟自己说:“到哪辈子才能将这海量的盐吃完呀?”㧟了一次又一次,可那一大袋盐,似乎半点都不见少。我跟办公室的同事们说:“谁要盐?有人送了我家老大老大一蛇皮袋子盐呢!”大家笑起来,说:“要是别的就帮你吃点,盐嘛,你自己慢慢吃去吧!”
④慢慢地,那一大袋子惹得我惊叹不已的盐,竟淡出了我的视线。早就习惯了逛超市不买盐,拿藐视的目光瞥着货架上那可怜的一小袋一小袋盐,对它们说:哼!我家的那袋盐,堪做尔等祖宗;早就习惯了大手大脚地用盐腌咸菜、腌鸡蛋、腌一切能腌的东西,大把抓盐的时候,心里说:守着偌大一座盐山,不肆意挥霍,何其羞愧!
⑤时间挺进了21世纪,我们家的盐还有多半袋。我跟老徐说:“我为这一袋盐骄傲!因为它是我们家跨世纪的盐!”
⑥大约到了2003年,有一天,我照例举着空盐罐去㧟盐,突然发现那一座盐山竟快被我们吃空了!我急煎煎地把老徐喊过来,拎着那仅剩了一点点盐的空袋子跟他说:“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才五六年的工夫呀,咱们居然吃进去了50斤盐!”老徐幽幽地说:“咱们没吃,时间吃了。”
⑦扔掉那个空蛇皮袋子的时候,感慨淹没了我。我问自己:还有什么东西,是时间嚼不动、咽不下的呢?
⑧来自那一袋盐的感悟,足以投射我的后半生——我在初见那饱满的一袋盐时,惊叹了又惊叹;我在舍离那个注满空气的盐袋时,感慨了又感慨。但是,我很难回忆起漫长地享用着那袋盐的日子里的点滴心绪。与初始的拥有与懊丧的挥别相比,那中间的漫漫时日仿佛是专门供人忽略的。这事体,具有多么强烈的象征意义!当一个链条(譬如婚姻的链条、事业的链条、生命的链条……)足够长,长到令我们难以看到它的起点与终点,我们茫然面对着那中间环节,除了麻木、淡漠,几乎无事可做。一种稳切安全的占有,偷走了我们所有的忧患与惊奇,我们大把大把地挥霍着那超量的拥有,根本看不到时间对它的蚕食。
⑨想起了巴尔扎克的《驴皮记》。主人公瓦朗坦得到了一张神奇的驴皮,它可以帮助主人实现任何愿望,然而,每实现一个愿望,驴皮就会缩小一些,主人的寿命也会随之减缩一些……其实,驴皮的损耗与生命的损耗都属于不可违逆的事件。时间,最是贪吃,万事万物,悉数填入了它无厌的腹中。
⑩——你挥霍的手,何时方能被理性的目光蛰痛?
——你麻木的心,何时方能被那初始的惊叹与舍离的感慨赐予智慧,因而变得柔软、温煦、顾惜?
1.文章的标题有何作用?
2.文中写“我很难回忆起漫长地享用着那袋盐的日子里的点滴心绪”,试帮作者找寻点滴心绪。
惊叹→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赏析下列语句。
我在初见那饱满的一袋盐时,惊叹了又惊叹;我在舍离那个注满空气的盐袋时,感慨了又感慨。
4.“我们大把大把地挥霍着那超量的拥有,根本看不到时间对它的蚕食”,请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蚕食”的理解。
5.文章最后两段有何作用?请对最后一段中的“智慧”做详细解读。
说明文阅读,完成后面小题
寻找三体人的“水滴”武器
史峰
①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中,三体人之所以能奴役地球,是因为它们拥有一种非常厉害的武器——“水滴”。“水滴”能撞碎所有物质,它的硬度超乎想象:“水滴”撞穿地球,就如子弹穿过面包一样轻松随意。“水滴”超硬不是胡思乱想出来的,而是依照物理研究成果做出的合理构想。
②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能再分解为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还能再分解成质子和中子,合称核子。核子还能再分吗?以前是不能分的,可是用电子对撞机后,核子可以分成更小的粒——夸克。那么,夸克还能再分下去吗?从目前的技术手段来看,无法再分了。
③夸克是如何组成物质的呢?夸克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复合粒子。物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宇宙中的夸克组合居然都是“三个夸克组成质子”“两个夸克组成中子”的模式,没有发现“四夸克组合”“五夸克组合”或是更多夸克组合的复合粒子。难道不存在这些夸克组合吗?科学家提出了假说:宇宙中应该存在“四夸克组合”“五夸克组合”或是任意夸克组合,只是限于人类的见识“太短”,尚没有发现而已。
④科学家又进一步从理论上推理出“四夸克组合”和“五夸克组合”的特殊性质:这两种夸克组合中的夸克之间保持着极其恰当的距离,这种距离恰好能产生强力。强力、电磁力、弱力、引力并称维持宇宙存在与运行秩序的四大力,这四种力决定了物质的硬度。如果把电磁力给予物质的硬度指数定为l,那么弱力和引力给予物质的硬度指数可忽略不计,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电磁力,只有弱力或是引力的话,物质就软得拿不起来,几乎是没有硬度。而强力给予物质的硬度指数却是100。
⑤“三夸克质子”和“二夸克中子”中的夸克们因为距离不合适,不会相互产生强力,所以质子、中子组成的物质都是普通物质,它们的硬度由电磁力提供。而“四夸克组合”与“五夸克组合”中夸克之间的距离恰好能相互产生强力,这种物质的硬度比普通物质硬100倍。
⑥说到这里,“我们就明白“水滴超硬”的奥秘了:“水滴”由“四夸克组合”“五夸克组合”或是更多夸克复合粒子材料制成,这种材料称为“强相互作用力材料”,它的硬度由强力提供,所以坚硬无敌。
⑦其实,2013年科学家就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就发现了四夸克粒子,2015年清华大学教授又发现了五夸克粒子。这些都是在实验条件下发现的。此外,科学家还一直在宇宙中寻找“天然”的四夸克、五夸克或是更多夸克复合粒子。科学家推断,找到大量的四夸克、五夸克复合粒子只是时间问题,而找到它们之后,制造“水滴”这种超硬的宇宙武器就要由幻想变成现实了……
(选自《知识窗》2017年4期 有删改)
1.文中以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开头,有何用意?
2.试分析第②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夸克还能再分下去吗?从目前的技术手段来看,无法再分了。
3.文中第⑤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作者介绍“水滴”,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介绍“夸克”?
名著导读
1.选出下列对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 )
A. 《格列佛游记》讲述了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先后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以及慧骃国等地的经历。
B. 《格列佛游记》中,小人国用比赛绳技的方法选拔官员,跳得最高而且没有跌下来的人都有赏赐。第一名赏给红丝线,第二名赏给蓝丝线,第三名赏给绿丝线。
C. 格列佛所到达的“小人国”利立浦特的党派之争是以鞋跟高低划分阵营的。
D. 在慧骃国,马是理性的载体,而人形动物“耶胡”则是邪恶肮脏的畜生。
2.简要叙述《水浒传》中宋江、卢俊义、柴进其中一人上梁山的过程。
文言文阅读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视陂薮②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日未入,人各持束緼③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④迭击之,又就栖然。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
(节选自宋祁《雁奴后说》)
注:①瞑,通“眠”。②陂薮(bēi sǒu),陂,堤岸、湖边。薮,湖泽通称。③緼,乱麻绳。④唼(shà),水鸟吞食声。
1.下列句中实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是再啮(啮: 咬)
B.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益:更加)
C. 求之下流,固颠(颠:颠倒)
D. 阴布大网(阴:阴天)
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为之伺察
B. 至石之半 人固有之
C. 果得于数里外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D. 以中雁奴之欲 不敢出一言以复
3.下列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
A. (甲)文老河兵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他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最终结论是“石必倒掷坎穴中”。
B. (甲)文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C. (乙)文写到乡人为了捕捉群雁,晚上拿着牵网的麻绳藏在洞中,等到天快要放亮时,他们就在洞外点火。
D. (乙)文寓理于事,讽喻只看表面现象不辨真假、良莠以至以怨报德的现象。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