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区位指数是综合了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交通、能源、劳动力、经济、科技、政府管理等...

区位指数是综合了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交通、能源、劳动力、经济、科技、政府管理等多项自然、社会指标的量化参数。读我国区位指数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图中区位指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我国区位指数由南部向北部递减

B. 甲地区位指数大于40的主要原因是资源丰富

C. 乙地区位指数小于10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恶劣

D. 丙地区位指数较低,主要原因是交通落后

2.图中区位指数10~20的省级行政区中,正确的一组是

A. 山西、陕西、吉林    B. 甘肃、宁夏、重庆

C. 陕西、宁夏、重庆    D. 山西、宁夏、河南

 

1.C 2.A 【解析】 区位指数是综合了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交通、能源、劳动力、经济、科技、政府管理等多项自然、社会指标的量化参数。甲地区位指数大于40的主要原因是科技等因素,乙地位于青藏高原,区位指数小于10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恶劣。 1.根据图例,我国区位指数由东部向西部递减,A错。甲地区位指数大于40的主要原因是科技等社会经济因素,B错。乙地位于青藏高原,区位指数小于10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恶劣,C对。丙地区位指数较低,主要原因是经济、科技等落后,D错。 2.根据图例,图中区位指数10~20的省级行政区,有山西、陕西、吉林,A对。甘肃、宁夏区位指数小于10,重庆、河南的区位指数约20-40,B、C、D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0年上海人口金字塔图。

材料二 根据上海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有学者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 2030年上海常住人口容量(见下表)。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加速,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已达 2 301.91万人。

上海市常住人口容量的估算(单位:万人)

(1)根据2010年上海人口年龄构成,说明上海劳动人口数量特点,并分析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运用相关知识,从水资源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分析上海今后提高人口容量可采取的措施。

 

查看答案

甲、乙是“两地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口金字塔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A. 甲地人口增长数量比乙地多

B. 甲地人口性别结构严重失调

C. 乙地年轻人少,大学生就业压力小

D. 乙地老龄化较重,年轻人负担较重

2.针对乙地人口问题,采取的相关措施不合理的是(  )

A. 大力吸引外来劳动力,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B. 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调控年龄结构失调问题

C. 依靠科技,提高全社会生产效率,解决劳动力减少问题

D. 实行社会化养老和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养老待遇和水平

 

查看答案

2015年11月我国宣布自2016年1月1日放开“全面二孩”政策。图甲示意2010年我国人口金字塔,图乙示意1980~2012年我国人口出生数,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如果我国仍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推测2012年之后我国出生人口变化趋势为(  )

A. 缓慢持续增加    B. 先减后增    C. 先增后减    D. 快速减少

2.目前,我国城市人口的生育率低于农村,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迅速上升。2013年后制约我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  )

A. 生育政策    B. 城市化    C. 育龄人口    D. 资源状况

3.针对我国的人口问题,我国政府今后可能不会采取的措施是(  )

A. 实施全面自主生育政策    B. 适度延缓退休年龄

C. 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    D. 大量接纳外来移民

 

查看答案

下图为1982 年和2009 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信息反映出

A. 1982-2009 年人口出生率是上升趋势

B. 1982 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 年的低

C. 198240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

D. 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与2009 年一样多

2.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A. 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B. 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C. 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D. 表明25-29 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

 

查看答案

下图甲为我国广州市某区2002---2016年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图乙为该区2015年常住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有关该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位于市中心,建筑物高大密集    B. 位于市中心周围,昼夜人口密度差异大

C. 位于城市边缘,  环境污染严重    D. 位于城市外缘,环境质量较好

2.为进一步促进该区的发展,当地政府最应该做的是

A. 治理污染,保护环境

B. 完善交通,缓解交通压力

C. 改善投资环境,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D. 完善基础设施,营造充满活力的学习及创新环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