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有氯化钠和碘化钠的混合物共26.7 g,溶于水,通入足量氯气后,蒸干、灼烧,固体...

有氯化钠和碘化钠的混合物共26.7 g,溶于水,通入足量氯气后,蒸干、灼烧,固体质量变为 17.55 g。

(1)原混合物中碘化钠的质量是________

(2)原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

 

15 g 43.8% 【解析】 向氯化钠、碘化钠的混合物溶液中通入足量氯气后,可发生如下反应: 2NaI+Cl2=2NaCl+I2 溶液蒸干时,I2易升华,那么最后剩余的固体是NaCl。 (1)混合物中增加氯元素的质量,减少了碘元素的质量。原混合物中碘化钠的质量是X。 固体差量是26.7 g -17.55 g =9.15 g。 2NaI+Cl2=2NaCl+I2....差量 300......117.......183 X.................9.15 得X=15g,即原混合物中碘化钠的质量是15 g。 (2) 原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是26.7 g -15 g =11.7g 则原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43.8%。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实验室制取氯气,将多余的氯气用100 mL 1.7mol/LNaOH溶液完全吸收。对吸收后的溶液进行分析化验,测知c(OH-)=0.1mol/L (不考虑反应前后溶液的体积变化) ClOClO3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51。请回答:

1)吸收氯气消耗的NaOH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___mol

2)被氧化的氯气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___mol,被还原的氯气的物质的量为 _______________mol

3)若采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共热的方法制氯气,制备尾气中的氯气所消耗的二氧化锰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g

 

查看答案

某课外活动小组研究金属钾的性质。他们首先通过分析钾与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查阅有关资料,知道钾与钠属于同一类物质,在性质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钾排在钠的前面,钾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是超氧化钾(KO2)

(1)预测钾的化学性质,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钾在氯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点燃钾剧烈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将小块钾投入冷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推测钾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方式是(游离态化合态”)________

(3)该小组研究钾的性质时用到的主要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们研究金属钾性质的程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学习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后,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并记录了有关实验现象,如下表。

请你帮助该同学整理并完成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仪器: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试管夹;⑤镊子;⑥小刀;⑦玻璃片;⑧砂纸;⑨胶头滴管等。

(3)实验药品:钠、镁带、铝条、2 mol·L1盐酸、新制的氯水、硫化氢饱和溶液、氯化铝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等。

(4)请你写出上述的实验操作对应的现象(AF表示)

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

(5)写出实验操作②、⑥中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实验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来探究第ⅦA族元素原子的得电子能力强弱规律。下图中A、B、C是三个可供选择制取氯气的装置,装置D的玻璃管中①②③④处依次放置蘸有NaBr溶液、淀粉碘化钾溶液、NaOH浓溶液和品红溶液的棉球。

(1)写出装置B中指定仪器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氯气还可采用如下原理: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依据该原理需要选择A、B、C装置中的________装置制取氯气。

(3)反应装置的导气管连接装置D的________(填“X”或“Y”)导管,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处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处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处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装置D中④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5)某同学根据①②两处棉球颜色的变化得出结论:Cl、Br、I原子的得电子能力依次减弱。上述实验现象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证明该结论、理由是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计算表中分子或离子各构成微粒的数目:

化学式

原子数

质子数

中子数

电子数

H216O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14NH3D+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12C16O32-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