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封赠制是指官员的亲属可获得相应官职和封号的制度。元朝封赠制是推行汉法的结果,武宗即位后,使其制度化。宋时高级官员的亲属才能被封赠,元代一品至七品的官员均可封赠。在宋朝凡是属于同一封赠等级的官员,亲属受封的官职是固定的,而元朝“每遇子孙升品,其父祖随迁,母妻同”,同时监察御史有“体察”之责,“若有诈冒不实,并行追夺”,还规定“妇人因夫、子得封者,不许再嫁”等。宋朝封赠一般是“通大礼”方许申请,元朝则规定正从七品至正从六品,止封一次,升至正从五品,封赠一次。升至正从四品,封赠一次等。当时的儒者评价封赠“使居执役者,明见赃吏之被祸,及其身,及其父母妻孥,尽不免于戳辱;又见廉史之蒙福,及其身,及其父母妻妾,俱得享于荣华。”
——据《元典章》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元代封赠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封赠制度改革的影响。
材料一:1917年5月6日,黄炎培与蔡元培、张元济等48人在上海成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研究、试验、推行职业教育的全国性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1918年8月20日,在上海南市陆家浜创立了中华职业学校。这个学校开设的科目与一般学校大不同,设木工、铁工、珐琅、钮扣四科,并附设工厂。后来又添设土木、留法勤工俭学、染织、师范、商业等科。这些专业大都是社会所急需,也是热门专业。
——肖伟俐《大家风苑》
材料二:“余之考察教育,所兢兢于心者不敢忘一‘我’字。……所发第一念即‘于我之比较如何’,第二念即‘我之对此当如何’。”“(中国的教育)乃纯乎为纸面上之教育。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改良之道)不独须从方法上研究,更须在思想上研究”。
——1916年黄炎培《东西两大陆教育不同之根本谈》
(1)根据材料一,指出黄炎培教育改革的具体实践并分析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黄炎培教育思想的认识。
材料一:1872年,新政府宣布停止使用以月亮运行为基础的历法(太阴历),而同西洋各国一样,明确实行以太阳的运行为基础的太阳历。而且确定一天为24小时,一周为7天,将此作为全国的共同时间。于是,人们生活所依据的历法和时间的划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前,普通民众一年中的重大节日(如3月3日,5月5日,7月7日等),都是从中国传入的。政府改以天皇和皇室的活动为中心,规定新的节日,要求民众届时庆祝。如神武天皇即位日(神话传说中的第一位天皇),天皇的生日等。但是,由于旧历法及基于旧历法的各种节日活动同农业生产及习俗密切关联,所以在有些地域仍然长时间地延续着。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材料二: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月份的物候、天象和农事情况。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唐朝《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的运行规律,系统周密。元朝《授时历》取“敬民授时”之意,定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这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相差无几。
——编自新浪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历法改革和中国古代历法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历法改革与中国古代历法发展在原因上有何主要异同。
有学者认为: 任何一场改革,如果缺乏全民共识,不能构建上下认同的所谓“核心价值观”,改革是很难取得成功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国商鞅变法成效显著,与秦孝公“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心理压力,商鞅“法及太子,黥劓其傅”的变法策略,“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的变法手段(注:商鞅“徙木”),变法措施与历史传统(注:“尚首功”)的有机结合等是分不开的。
——杨庆博、章传文《商鞅变法成效显著的非主流原因探析》
材料二:新政立法本意,亦有招受当时反对处。……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为政府敛财。……“举一偏而尽沮公议,因小事而先失众心”。……安石最大的弊病,还在仅看重死的法制,而忽视了活的人事。
——钱穆《国史大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为解决“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的其他措施和体现“与历史传统有机结合”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钱穆批评“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为政府敛财”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影响两次改革成败的共同因素,并分析两侧材料研究改革成败的共同视角。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 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 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 河南
B. 河北
C. 陕西
D. 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