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学者通过检索专业资料数据库发现,从1898年开始,“革命”一词的频度不断上升,...

有学者通过检索专业资料数据库发现,从1898年开始,“革命”一词的频度不断上升,但自1908年后“革命”一词的使用却日趋减少,1911年其频度更是降到100次以下。导致该词频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资本主义基础薄弱

B. 政府加大报刊审查

C. 预备立宪取得一定成效

D. 革命缺乏政党领导

 

C 【解析】本题考查预备立宪。义和团运动后,各地群众的反抗斗争此伏彼起,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国广泛传播,反清武装起义接连不断;资产阶级改良派为抵制革命,展开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的立宪运动,并取得了清廷中央和地方一些汉族官僚的支持。这些情况,使清政府不得不采取一些姿态,应付立宪运动,并乘此加强皇权,以便镇压正在兴起的民主革命,挽救清朝统治的灭亡。预备立宪主观上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客观上则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了中国政治上的近代化。故选C。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一开始就受到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其基础薄弱是一贯特征,与“革命”一词在1908年使用日趋减少关系不大,故排除A。B项与题干材料中的“检索专业资料数据库”不符,故排除B。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故排除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中国古代考核地方官员的述评材料中,往往可见“祷雨辄应”、“祷雨即沛”、“竭诚祷雨”等内容。这说明

A. 旱涝等自然灾害频发

B. 君权神授思想根深蒂固

C. “祷雨”是地方官主责

D. 重农思想影响官员升迁

 

查看答案

明末小说《醒世姻缘传》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也不管该穿不该穿,该住不该住,若有几个村钱(小钱),那庶民百姓穿了厂衣,戴了五六十两的帽套,把尚书侍郎的府第都买了住起……”。这种现象可以反映当时

A. 经济结构急速变动

B. 传统秩序受到冲击

C. 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D. 民众娱乐生活丰富

 

查看答案

唐代人口迁移受法律严格限制,只能在特定范围内,作有条件的迁移。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这一变化

A. 反映中央集权趋于弱化

B. 表明政府鼓励民众迁移

C. 推动传统社会结构变迁

D. 有益于封建统治的维系

 

查看答案

春秋初期,秦、楚、燕、吴、越等国被视为夷狄。后来这些国家不仅参加晋国主持的会盟,楚、吴、越还以自身实力主持中原会盟。该变化表明

A. 诸侯国间的夷夏之防逐渐淡化

B. 南部各国经济实力迅速提升

C. 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走向统一

D. 各诸侯国实力逐渐趋向均衡

 

查看答案

材料 封赠制是指官员的亲属可获得相应官职和封号的制度。元朝封赠制是推行汉法的结果,武宗即位后,使其制度化。宋时高级官员的亲属才能被封赠,元代一品至七品的官员均可封赠。在宋朝凡是属于同一封赠等级的官员,亲属受封的官职是固定的,而元朝“每遇子孙升品,其父祖随迁,母妻同”,同时监察御史有“体察”之责,“若有诈冒不实,并行追夺”,还规定“妇人因夫、子得封者,不许再嫁”等。宋朝封赠一般是“通大礼”方许申请,元朝则规定正从七品至正从六品,止封一次,升至正从五品,封赠一次。升至正从四品,封赠一次等。当时的儒者评价封赠“使居执役者,明见赃吏之被祸,及其身,及其父母妻孥,尽不免于戳辱;又见廉史之蒙福,及其身,及其父母妻妾,俱得享于荣华。”

——据《元典章》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元代封赠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封赠制度改革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